杜拉维特:紧扣智能卫浴精致时代

                    

本文来源: 《电器》杂志 作者: 张媛珍,由 电小二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来源!

在消费升级的当口,中国制造开始迎来一波又一波更新换代。体现在家电产品上,智能化、人性化、更加简洁的设计,将成为产品发展的新趋势。从2015年智能马桶盖正式在中国声场“名声大噪”开始,这一居家必备产品的研发与升级工作也在加速进行。2019年12月,面对行业普及不足,存量市场尚存的现状,带着对企业战略布局方式的好奇,《电器》记者特别走访了杜拉维特卫浴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也是在这里,首次了解了杜拉维特在产品升级和发展过程中“稳准狠”的具体体现。

IMG_256

“准”扣核心元素,直击高端市场

从2015年杜拉维特生产创新中心于重庆正式起建开始,到目前的稳定运营,五年来,杜拉维特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在杜拉维特的产品展示区,《电器》记者看到各式各样几十台不同的智能马桶产品,其中包括智能坐便器一体机以及不同型号的盖板产品。

简洁的产品外观设计、优质的产品品质和先进的技术储备是杜拉维特赖以身存和发展的核心元素。”在陈龙看来,杜拉维特之所以拥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这几个关键要素。从1817年德国黑森林赫恩伯格的一家小型陶器制造工厂,发展到今天全球知名的卫浴产品制造商,品质是第一步,设计是第二步,技术是最后需要攻克的难关。据陈龙介绍,虽然从杜拉维特第一款智能卫浴产品上市开始到目前已经过去了10年时间,但这并没有对杜拉维特的产品本身造成影响。“目前我们十年前的产品的销量仍以每年递增的状态稳步前进。”陈龙说。提到产品技术的发展,陈龙感触颇深,他表示,起初局限于产品技术的发展,产品的功能往往是决定其外观的主要因素,如今随着运用在智能马桶产品上的技术的不断成熟,产品外观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有了品质和技术的保驾护航,对产品进行进一步的个性化设计自然不可避免,而这也是杜拉维特定义高端的方式。众所周知,最好的设计是“大道至简”。简洁、大气、人性化、富有科技感是高端产品的标配,而杜拉维特无一例外地将这些特性收入囊中。据了解,现阶段高端市场是杜拉维特产品的主要供应领域,包括一些星级酒店及商用办公场所,都能看到杜拉维特的身影。据陈龙透露,未来,更好地布局高端市场仍是杜拉维特的主要任务。

IMG_257

销量“稳”步提升,扩容正当时

2017年是杜拉维特正式成立200周年,在这家百年企业看来,智能坐便器行业不论在德国本土还是中国市场,都当之无愧为朝阳产业。“从1817年正式成立开始,到1990年杜拉维特已实现销售额5700万欧元;2018年已突破7亿欧元;2019年,单智能卫浴部分已达到1.5亿欧元的销售水平。” 由此可见,智能马桶行业还有很大的市场亟待激活。陈龙坦言,唯有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强企业的研发和生产实力,才能更好地为市场发展做准备。

2003年杜拉维特正式落户重庆开始了中国之旅。2005年进行首次扩容,新工厂年产量150万台。据了解,这也是杜拉维特集团全球最大的生产工厂,主要负责全球市场的产品供给。2011年,杜拉维特引入智能产品线,上海工厂正式成立。据陈龙透露,目前上海工厂智能坐便器一体机的产量为一万台左右,智能坐便器盖板则达到3.5万台。他表示,这一产能已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近两年智能马桶产品发展速度较快,因此我们将进一步扩大生产空间。”“目前我们的产能是5万台,扩容后有望达到10万台,这也未来5年我们的一个发展目标。”

IMG_258

严把生产,“狠”抓细节

加工过程是产品生产的重中之重。严把生产关,是企业做好产品的根基。现场杜拉维特生产线负责人告诉《电器》记者,在产品检测环节,杜拉维特为每一道流程包括每一个关键原材料及配件都设计了一个二维码,简单扫描这个二维码便可随时跟踪产品的装配人员、原材料批次型号、出厂地等装配信息,保障检测过程万无一失。

有了生产过程的精益求精,研发环节自然也不甘落后。优化每一个微妙的细节,提高产品性能是当下杜拉维特正在做的。

进入实验室,除了紧密放置的测试设备,左右两边的整齐罗列智能坐便器产品也格外醒目。陈龙告诉《电器》记者,除了针对产品本身的耐污性测试、组件疲劳测试等,还有进行环境测试的静压爆破测试机、Votsch温湿度环境箱等测试设备,其中,组件疲劳测试机还分贝针对水箱、换向阀、水泵、稳压阀四个部分分别进行测试,进一步优化产品细节。

最后,陈龙带领《电器》记者一行人进入了噪声测试实验室。在这里,陈龙以除臭模块性能提升为例,与在场人员进行了分享。他表示,目前杜拉维特已经在其最新的一体机产品中添加了该模块,但由于该模块相比马桶的抽风装置来讲较小,除臭效果也相对有限,而这一噪声测试,就是为了在提高除臭效果的同时,将噪声降到最小。“我们就是要找到一个平衡点,让普通马桶的除臭效果也能更好地在智能坐便器产品上体现出来。”他说。

(0)

本文来源: 《电器》杂志 作者: 张媛珍,由 电小二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