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增速收窄难度增大,中国家电企业站在海外市场的关键路口(上)

                    

本文来源: 《电器》杂志 作者: 于昊,由 电小二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来源!

2021年11月末,被命名为奥密克戎的新冠肺炎新变种毒株在南非爆发。这场已经持续近两年的全球疫情再次让世界各国拉响警报,如临大敌。因疫情肆虐而导致的全球消费市场变局,也在这20个月的持续演变中对全球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作为全球家电产业的制造中心,中国家电出口态势也在近两年发生了剧变——出口规模大幅增长的态势和海外市场的疫情局势叠加,巨大的挑战与重大的机遇共存,中国家电企业站在了全球市场竞争的十字路口。

出口增速收窄难度增大,中国家电企业站在海外市场的关键路口(上)

海外市场消费透支?2021年出口增速大幅收窄

当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爆发、各个家电企业艰难复工复产的时候,中国家电产业界大多数人都没有想到,急于追赶海外订单进度的各个家电企业,将从此迎来历时两年的“海外业务大跃进”。

从2020年8月开始,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肆虐,使全球家电市场供应链受到巨大的冲击。中国作为率先复工复产和防疫有道的国家,弥补了全球家电市场的供给端缺口,促使海外订单涌向中国。得益于疫情下的“替代效应”,本就居于全球家电制造核心地位,拥有成熟且高效的供应链配套体系的中国家电行业开启了长时间的强势出口状态。

2020年,中国家电全年出口额达到925.5亿美元,同比增长17.7%。其中,第三季度出口额同比增长32%,第四季度出口额同比增长44.5%。

此后,新冠疫情在全球二次爆发,海外订单在2021年继续流向中国。2021年1~9月,中国家电出口维持2020年下半年以来的高速增长趋势,累计出口额达到776.1亿美元,已超过2019年全年水平,同比增长31.4%。其中,第一季度出口额同比增长68%,第二季度出口额同比增长29.3%,第三季度出口额同比增长10.6%。在出口规模持续创下历史新高的情况下,中国家电行业出口额的同比增速呈现出大幅回落的趋势。

综合分析来看,中国家电出口连续创下历史新高,一是由于中国稳定的供应链配套和稳健的工厂制造,弥补了海外地区因疫情导致的工厂非正常运营;二是疫情带来的“宅经济”以及欧美国家相关补贴政策激励,促使家电这一与居家高度相关的消费品热销。

在这一波海外业务猛增的浪潮中,各个家电企业均在海外市场营收上取得了出色的成绩。2021年前三季度,海尔智家海外市场收入同比增长16.8%,美的集团海外市场收入同比增长15.1%。2021年1~10月,海信集团海外收入同比增长36%,占总营业收入的比例已达到42%。家电龙头企业之外,以外贸业务为主的知名企业海外收入同样保持增长。奥马预计2021年公司冰箱全年出口量超过960万台,同比增长超过15%。莱克电气2021年前三季度在不包括核心零部件出口的情况下,ODM业务总出口额同比增长超过30%。

在众多企业海外市场业务取得出色成绩的同时,2021年第三季度中国家电出口增速明显下滑,各个企业对于海外市场爆发式增长一年多之后的疲软预期也较为一致。

海外市场增速持续回落,未来前景并不乐观的预期源自4个方面。

首先,疫情导致的“宅经济”和一些刺激政策的实施,虽然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海外地区对家电等必需品的需求,但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以及各国对疫情相关补贴和政策的减少,各国消费者的购买力正在降低,包括家电在内的耐用消费品的购买意愿很可能持续走低。

第二,海外多国的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尽管此前停工的工厂开始恢复生产,但新一轮奥密克戎毒株疫情是否会再次影响各国工厂的生产,目前还有待观察。

第三,全球运力不足、物流效率低下、航运价格大幅提升等因素,给众多此前在出口业务中增收的中小企业带来了难以解决的困难,包括工厂排产、仓储等问题,阻碍了企业扩大出口规模。

第四,上一年同期的高增长基数,导致对比数据受到一定的影响。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后续海外市场需求是否会进一步下滑,经过2020~2021年两年的海外市场业务剧增,中国家电出口占全球家电产业出口贸易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据预计,2021年,中国家电出口额有望突破1000亿元,创历史记录,中国家电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比重也将提升为30%以上。中国制造在海外市场的基础进一步被夯实。

出口增速收窄难度增大,中国家电企业站在海外市场的关键路口(上)

出口难度依然很大,家电企业明显分化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肆虐,虽然间接为中国家电出口提供了猛增的条件,但也带来了包括原材料价格、航运物流、芯片供应等诸多出口业务的难题(详见本刊P.24)。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国内限电政策的实施,都让这一波海外市场大浪潮下暗藏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面对暴涨的运费、原材料价格等诸多难题,中国家电行业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分化态势。海尔、美的等大型综合家电企业和奥马、莱克等中型专业化企业能够在这一浪潮中,取得海外市场“增收增利”的成绩,而众多中小企业则有可能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泥潭中。

以应对运费暴涨、“一柜难求”的情况为例,大型企业可以选择与国际物流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四川长虹电器股份公司副总经理、长虹.美菱国际区总经理杨金表示,长虹的核心策略是保持和大型海运集团的沟通,达成战略合作。2020年底,长虹与华南中远签订欧洲线、澳洲线战略合作协议,成为与中远签订欧洲线、澳洲线战略合作协议的首家企业。2021年4月,长虹和中运海运集运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暨运输服务框架协议,双方建立了全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1月,双方就2022年的合作升级再次进行洽谈,并达成深度战略合作意向。此外,2021年10月,长虹还与百世集团签订《东南亚物流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就东南亚电商业务达成共识,由百世为长虹搭建从国内到东南亚的跨境供应链体系,提供产品的全链路物流服务。由于长虹总部地处四川绵阳,除了积极争取优势海运资源,集团也在努力争取蓉欧铁路、中欧铁路等优势陆运资源,作为海运资源的有力补充。

中小企业对此却一筹莫展。多个中小企业有关负责人均反映,很长一段时间,他们无法找到可用的货柜,无法出货,一度甚至受困于一个标准美线的集装箱运费远超货物本身价格的窘境。企业勉强出货,只能是让生产线转起来不至于停工。即使在FOB(离岸价格)模式下,企业不需要担心海运费用,但客户因海运费用过高或找不到货柜而拒绝发货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会导致出口业务回款积压、企业仓库“爆仓”,最终演变成出口订单难以为继的局面。

再以应对原材料价格暴涨为例,大型家电集团可以通过大宗原材料集中采购、全面优化制造效率等举措先行消化内部压力,进而通过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盈利空间。

但对众多中小企业来说,无论将材料价格上涨部分转嫁给客户,还是通过技术改进优化生产,都不是易事,在大宗原材料采购上控制成本更是不可能的。极为有限的议价空间与离谱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相比只是“杯水车薪”。大部分原材料成本的上涨,要靠自身的利润来消化。

运费居高不下导致货物积压、回款困难,原料价格暴涨导致利润受损,再加上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众多中小企业在这一波出口规模看似猛增的浪潮中,正越来越难以坚持。恰恰是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企业还扩大了产能规模,期待遇到疫情的“风口”,而今却成为不堪重负的一部分。

事实上,随着奥密克戎毒株的出现,在全球各国又一次严防死守之下,无论运费还是原材料价格的压力,短期内,甚至未来一两年都无法得到大幅缓解。摆在中国家电产业面前的,是对大中型企业的挑战,也是对中小型企业的生死考验。

出路在哪里?(未完待续)

(0)

本文来源: 《电器》杂志 作者: 于昊,由 电小二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