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呼唤自主创新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摘要

  中国如何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这是格力电器董事长、全国人大代表董明珠一直密切关注的话题。今年,在《关于加大基础材料研究和开发的建议》中,这位“中国制造代言人”再次直言不讳:经过几代中国人的不懈努力,我国工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也取得显著提升,但大而不强的特征仍比较突出。究其原因,基础工业水平薄弱,而且越是基础,与国外领先水平差距越大,部分关键基础材料要么不能自产,大量依赖进口,要么无法突破专利壁垒,需缴纳大量专利费用。

  中国如何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这是格力电器董事长、全国人大代表董明珠一直密切关注的话题。今年,在《关于加大基础材料研究和开发的建议》中,这位“中国制造代言人”再次直言不讳:经过几代中国人的不懈努力,我国工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也取得显著提升,但大而不强的特征仍比较突出。究其原因,基础工业水平薄弱,而且越是基础,与国外领先水平差距越大,部分关键基础材料要么不能自产,大量依赖进口,要么无法突破专利壁垒,需缴纳大量专利费用。

  的确,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艰苦发展历程,中国制造业已成为支撑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产值连续数年超过美国,在全球制造业占比达到20%,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与发达国家相比,制造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仍有明显差距。

  具体有何表现?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即是突出问题之一。正如董明珠在《建议》中举例,集成电路是现代工业的基石,而作为集成电路载体的晶圆,是集成电路产业的基础材料。从全球来看,晶圆产业具有高垄断性,50%以上的晶圆产能集中在日本。从国内来看,市场主流的12英寸晶圆(市场占比超75%)完全依赖于进口,8英寸晶圆国产化率为13%。

  不仅是晶圆,高端钨制品的状况同样令人担忧:据统计,我国每年出口钨原材料及半成品大约10亿美元,但仅钨钢刀具领域,我国每年消耗接近20亿美元,超过了我国出口的钨制品原材料整体金额。如果加上矿用工具,建筑用工具,电子产品等,我国每年钨产品链损失数十亿美元。

  制造业的兴衰,印证的是大国的兴衰,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不可能成为经济大国和强国。毋庸讳言,我国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由于在自主创新能力、产品质量、信息化水平等方面与美、德、日等“制造强国”存在较大差距,以致在核心技术、附加价值、产品质量、生产效率方面,“中国制造”往往不尽如人意,

  在这样的背景下,格力交出的漂亮答卷足显珍贵:家用空调产销量自1995年起连续22年位居中国空调行业第一,自2005年起连续12年领跑全球……“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格力电器,既是“中国制造”的典范,也是创新发展的标杆。秘诀何在?关键词是“自主创新”。格力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专业空调研发中心,建成727个实验室,培养了10000多名科研人员。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公司累计申请专利35185项,获得授权专利20221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5157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310项。2017年申请技术专利7698项,平均每天有超过20项专利问世。

  格力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中国制造”唯有自主创新,方能走向全球,赢得世界。当前,世界各国围绕制造业发展展开了新一轮的激烈竞争,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标志的新的产业变革将制造业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国际需求萎缩、产能过剩,以及来自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抢占制造业高端的堵截与发展中国家追赶的“前后夹击”等诸多挑战。

  面对错综复杂的新形势,“中国制造”何去何从?已实现工业化的美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在推进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美国一方面直接引进英国等国的技术和人才,另一方面进行自主创新。19世纪后期,美国告别单纯技术引进,进入本国专利技术突飞猛进的阶段,从此,立足这些源源不断的发明创造,19世纪后期30多年的时间里突飞猛进,迅速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我们期待更多的“格力”脱颖而出,扛起自主创新的大旗,引领“中国制造”挺起中华民族创新的脊梁。

(0)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