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理事长姜风:重拾美好,未来可期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当家里第一次拥有一件不曾有过的家电时,心里的那种幸福感,只有我们这些真正经历过那个‘从无到有’时代的人,才体会得更加深刻。”5月22日,面对《电器》记者关于“寻找中国家庭第一台家电”活动的采访,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理事长姜风的这句话令记者印象最为深刻。
姜风拿出一张张自己珍藏的、1987年原轻工业部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家用电器产品展览会”上的产品照片,将中国家电四十年的变迁过程娓娓道来,记者也像经历了一场“时光旅行”,重温了许多有关家电的美好回忆。
“家电不仅真正地把人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也令人们的生活质量大提升,让人有更充裕的时间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精神生活。”姜风在总结家电给中国消费者家庭带来的变化时这样说。
家电变迁是经济发展的“标志物”
“在中国,家电产品真正意义上进入消费者家庭的时间基本与改革开放同期,1978年以前,中国家电工业几乎为‘零’。”姜风在为《电器》记者梳理中国家电产品发展历史时指出,“其实,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品质的发展情况,从家电产品和消费的演变过程中就可见一斑,家电的发展史直观地反映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这两项重要指标的提升和变化。正因此,家电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产业之一。”
在回顾中国家电产品发展的过程时,姜风表示,三大类家电进入中国家庭的先后顺序基本为电视机、洗衣机和冰箱。其中,冰箱是1984年以后才开始进入中国家庭,只有相对富裕的家庭才能拥有。空调在上世纪80年代还主要应用于科研和医疗领域,不能称之为家电。此外,当时只有电风扇、电饭锅等小家电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中国早期的家电产品品类较少、型号单一,多为功能简单的初级产品。”姜风一边拿着当时的产品照片一边给记者讲解,“你看,洗衣机都是单缸的,后来才有了双桶洗衣机,冰箱是这种单门直冷式的,空调是窗式机,风扇还是金属外壳、只有三挡风力调节的那种产品,吸尘器的外型是一个笨重的大圆桶。这些产品的功能和设计与现在的产品相差甚远。”
尽管是这样的初级产品,但是初次拥有它们时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仍无以言表。据姜风回忆,1982年,她曾在北京的一个亲戚家中看见一台新添置的9英寸电视机,亲戚十分珍爱地将这台电视机放在自己的卧室里,许多邻里街坊被吸引着去观看,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拥有第一件家电产品的美好感受至今仍留存在姜风的记忆中,令她记忆犹新。上世纪80年代初,刚到北京工作的姜风居住在单位的集体宿舍里,她拥有的第一台家电是一台托人购买的飞鹿牌电饭锅。电饭锅在当时并不多见,要花费差不多一个半月的工资才能买到,这台价格相对便宜一些的测试处理品令姜风爱不释手,从此,宿舍里常会弥漫着的米饭和鸡汤的香气。
“那种幸福感是一出生就被家电包围着的人所无法体会的。家里有了一台电视机,你就省去跑到邻居家的不便,每天在自己家里就能看电视,精神生活迅速得以丰富;当家里有了洗衣机,就可以不用再忍受冬天用冷水手洗衣物的煎熬;特别是家里装了第一台热水器后,每天在自己家里就能洗热水澡,心里的那种幸福感你能想象吗?”姜风的讲述给《电器》记者展现出一种穿越时光后的画面感。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是家电普及率增长最为迅速的几年,全国各地都在发展家电。那时的消费者关注的是‘有没有’的问题,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需求已经转变为‘好不好’,现在甚至已经变成能不能‘更好’。”姜风举例说,像洗衣机,最开始能洗涤的单缸产品就令消费者感到惊喜了,后来能脱水的双桶洗衣机开始受到欢迎,再后来全自动洗衣机满足了消费者完全不用自己动手就能洗衣的需求,而现在的洗衣机不仅洗涤衣服的种类更多,还要智能的,最好还有烘干功能。“由此可见,消费者对家电的期待在不断升级,家电产品对提高中国人民生活品质做出了巨大贡献。” 姜风说。
在谈到中国家电消费未来的发展趋势时,姜风指出,首先,今后消费者会希望家电变得越来越“聪明”,能充分地理解人的意图,把人更多地从繁琐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去追求和享受精神层面的、健康的、更多社交的生活方式,而此时,智能家电就大有用武之地,因此智能家电肯定会成为家电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次,随着消费者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家电消费需求会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许多提升生活品质的新产品,如洗碗机、电蒸箱、电烤箱、干衣机等厨卫电器,净水器、软水机、新风系统等环境电器,会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家庭。同时,随着消费不断升级,更多的家电产品会不断涌现出来。
家电企业是消费市场发展的积极“引导者”
“纵观四十年中国家电业的发展,家电产品的变化不仅源于市场需求的变化,更有赖于企业的自觉发力。往往在消费者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需求时,中国家电企业已经洞察这种潜在的消费需求,先行开发出产品,这样的产品一经投放市场就会迅速受到欢迎。”在姜风看来,在中国家电消费市场中,企业扮演的绝不仅仅是被动的迎合者角色,而更多的是扮演积极的引导者。
分析其原因时,姜风坦言:“说得直白一点,这都是被市场环境逼出来的。”据她介绍,除了在80年代初期国家曾经给予过一些优惠政策,中国家电业基本没有得到太多的国家政策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家电企业必须依靠自己去积极地开发市场。特别是1989年市场进入调整期之后,家电企业能走出当时的困境完全是依靠自身的市场意识、质量意识,这也是家电行业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重要原因。
姜风再次举例,90年代初期,为应对市场不佳的情况,中国家电企业率先开发出许多适应中国消费需求的产品。比如,1991年美菱率先开发出181L大冷冻室双门冰箱,将冷冻室从原来的35L扩大成80L,这恰恰满足了当时消费者在节假日单位发放的大量福利冷冻副食品的需求。这类产品问世之后,马上受到市场欢迎,其他企业也争相开发类似产品。
同时,90年代初期也是中国家电业经历的第一个市场调整时期,因之前的卖方市场而忽视产品质量的一些企业被淘汰出局,企业质量意识集体复苏。随着后来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国家电企业的质量意识变得越来越强。
此外,在对中国家电业技术发展路线的回顾中,姜风也强调,大冷冻室冰箱的研发是家电企业从引进技术开始走向自主创新道路的重要标志之一,家电企业开始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在此之前,中国家电业走的是引进发展的高起点道路。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从国外引进家电生产技术和生产线,这是那个时期的必然选择。”姜风回忆说,1983年,万宝从新加坡引进的中国第一条冰箱生产线投产,这种贷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模式很快成为全国各地轻工企业效仿的典范,许多家电企业都去万宝参观学习。
“我认为万宝开了一个好头。”姜风告诉记者,“总体来看,引进适合中国国情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对于中国家电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家电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缩短中国家电生产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促进家电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增加产品花色品种,造就一批技术骨干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使得中国家电业在这短短几年时间里,迅速迈上一个大台阶。”
姜风也谈到,自从90年代初期企业开始自主创新到2010年以前,中国家电行业整体技术开发还属于模仿+跟随的创新模式,只是模仿的水平越来越高,而2010年以后,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大大激励了企业更多地进行自主研发。目前,中国家电业已经基本走上依靠自主创新的全新道路。
最后,在谈到《电器》杂志此次举办的“寻找中国家庭第一台家电”活动时,姜风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她指出,首先,通过寻找消费者家庭中老家电产品的有关记忆,可以充分展现家电带给中国家庭生活的美好变化;其次,通过这样的活动,也可以让中国消费者对家电的未来充满期望,希望中国家电企业能给消费者未来的美好生活生产出更加美好的家电产品。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