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没什么不可能,世界就是我的研发部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11月24日,“2018海尔挑战盛典暨感恩月启动仪式”在央视影视基地举办,这标志着海尔正式成为央视第四季《挑战不可能》栏目的战略合作伙伴。在现场,《电器》记者对海尔家电产业集团副总裁兼先行研发总经理王晔的采访,也从“挑战不可能”这一话题开始。
原创性新品井喷市场,别人的不可能海尔的可能
在“2018海尔挑战盛典暨感恩月启动仪式”现场,海尔用多种有代表性的、原创性产品为节目的挑战选手制造障碍,也证明了海尔把诸多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实力。其中,有60秒内就把7m3封闭空间内的烟雾吸净的海尔净界自清洁空调,有存储7天后草莓依然新鲜如初的F+冰箱,有在启动状态下仍然能够在天平上保持平衡的直驱洗衣机,有精准控温煲制不同汤品的防干烧燃气灶等。
当然,海尔推出的原创性产品不仅仅是这些,击中用户痛点的还有空气洗洗衣机、双滚筒洗衣机等诸多产品。“可以说,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海尔的原创性产品是‘井喷式’推出的。”王晔说。实际上,这些原创性的产品,也为海尔带来不俗的市场业绩。据了解,售价29999元的卡萨帝BCD-520WICTU1冰箱在推向市场后,单型号产品就为卡萨帝带来超过10亿元的销售业绩。从整体来看,2018年前三季度,卡萨帝销售额增幅近50%,而统帅的销售额在2018年也保持了超过40%的增幅。这在全行业都处于下行状态的2018年,实属不易。
还不止于此。在全行业都处于走走停停、互相观望、摸着石头过河的智慧家电领域,海尔已经率先在市场端上发力,借智慧家居的技术和理念成功地把套系化产品推向市场。“2018年,海尔会在全国落地4个超大城市体验中心。”王晔对《电器》记者说,“其中,青岛、深圳和沈阳的体验中心已经开业,西安的体验中心也将于最近落成。”除此之外,王晔介绍,海尔还将在全国推出超过280个全屋集成中心,对1000个传统门店进行升级转型,线上体验中心也在“顺逛”等平台推出。海尔对智慧家居的坚定推进,使海尔在2018年到目前为止,全屋成套方案售出量增幅达115%,智慧家庭用户增幅为85%。卡萨帝品牌更是借机推出了售价高达92万元的“墅式人生”套餐。
与用户零距离是原动力
在王晔看来,原创性产品井喷市场,背后是“用户倒逼”的结果,与用户零距离,才是海尔创新的原动力。与用户零距离,是让一切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基础。
“20年前我在日本,发现日本企业的创新能够做到产品一年迭代两次,当时,我们的情况是两年迭代一次。现在,我们的迭代速度更快,应该说,这是用户、市场倒逼企业的结果。”王晔说,“现在有很多挑战是来自用户的。很多用户对产品的期望都超过了企业的期望,对于产品的要求,用户都有非常强烈的个人意愿。市场和用户的这种快速变化,都在倒逼企业的研发创新,倒逼企业在研发阶段就融入用户的期望和需求。”
与用户零距离,了解用户需求,创造出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正是海尔实现不断创新、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原动力。以免清洗洗衣机为例,当了解到洗衣机本身的洁净度是用户真正担心的问题时,海尔就围绕这一用户需求对产品进行了迭代研发。“2014年,我们推出了围绕这一需求研发的第一代产品,就是在洗衣机的内外桶之间加了一个小机构,它可以清洗掉内外桶之间积留下来的污垢。2016年,我们推出了内外桶间无水的产品。2018年,我们又进一步升级,推出了一个里程碑式的产品,即无外桶的洗衣机。这个产品除了彻底解决了洗衣机的自清洁问题,还做到节水20%、容积提高30%的效果。同尺寸的洗衣机,原来只能做到8kg,这个产品可以做到10kg。”王晔举例说,“通过了解用户需求,我们每两年就能把一个不可能变为可能。”
对于海尔的研发体系来说,与用户零距离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很多人都会问海尔一个问题,你们旗下那么多品牌,在工业设计和研发上如何做区隔?”王晔自问自答说,“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你要了解每个品牌的用户群体真正的需求是什么,然后给他们想要产品。这些用户的属性、体验、需求都是完全不一样的。”“还有人问,为什么海尔提了那么多与用户零距离,却很少去说技术本身。这也是因为用户的转变倒逼企业的转变,因为用户的购买模式已经从单纯的去商场购买变成了体验式。”王晔又举例说,“以智慧家庭为例,我们相信,能够引爆物联网的是场景,而不是技术。用场景驱动技术和产品是物联网进一步发展的正确路径,海尔的技术和市场布局也是基于此。这也是你们能够看到今天海尔在市场上开始布局智慧家庭体验店的原因。”
人单合一管理模式是核心
当然,在今天的家电业,“与用户零距离”并不是什么全新的理念,“一切以用户为中心”这句话,几乎被所有家电企业提出过。但如何以用户为中心,如何把用户需求真正融入研发体系,才是一个真正的“让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挑战。“人单合一管理模式是核心。”王晔说。
在人单合一管理模式的框架下,海尔搭建了开放式创新体系。这其中融入的不仅仅是用户需求,还接入了各种各样的合作方的资源。这大大提高了海尔研发体系的创新速度,而且做到了创新“直击”用户痛点。“我们前段时间有一个案例。我们开发了一个产品,是专门储存母乳的。我们从用户端了解到,这是一个很强的用户需求,但是研发人员不知道怎么去开发这个产品,因为母乳里边有三十多种蛋白质。以我们自己传统的理解,我们大概认为产品的关键是温度。但是在我们的开放式创新平台上,一位乳制品企业的研发人员告诉我们说,母乳存储的关键不是温度低,而是温度的稳定。如果温度波动超过一定的范围,母乳很快就坏了。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这种创新靠传统模式根本无法实现。”王晔对《电器》记者说。
创新体系的变化,给海尔研发人员带来最大的挑战是观念的改变,而“对症”下的“药”仍然是人单合一的管理模式。“海尔推动开放式创新体系有一段时间了,但还是会出现‘走两步退一步半’的情况,解决研发人员观念的转变,在于要回到人单合一的管理模式。驱动创新的主体是’小微’。”王晔说,“最早,研发人员还是老观念。总是说‘这个项目我觉得不错,你给我预算就好了’。现在,已经没有人这么说了。当然,我们在改变创新体系时,也是非常谨慎,总是要经过调整、运行、磨合、调整等阶段。”
人单合一的管理模式,激发了员工的创造力。以GEA为例,海尔通过将人单合一的管理模式融入GEA,使其在2018年实现了超过10%的市场增长。“对GEA来说,这在过去十年里,是从来没有过的。”王晔说。
全世界都是我的研发部
《电器》记者最近几次见到王晔,发现他说的最频繁的一句话就是“世界就是我的研发部”。在此次“2018海尔挑战盛典暨感恩月启动仪式”上,王晔向观众展示了海尔全球十大研发部中的5个。位于新西兰奥克兰的海尔澳洲研发中心已经有84年的历史,海尔近来大规模应用的直驱电机就来自这个研发中心,它还在全球首次推出抽屉式洗碗机等产品。位于日本熊谷的海尔亚洲研发中心创立于1953年,著名的波轮洗衣机就在这个研发中心诞生,海尔推出的全空间保鲜冰箱,就是这个研发中心与海尔中国团队合作开发的。位于中国青岛的海尔亚洲研发中心也已经有34年历史。设于德国纽伦堡的欧洲研发中心是其中最年轻的机构,也有10年的历史,主要专注于洗衣机、洗碗机和冰冷产品的研发。位于美国路易斯维尔的海尔美洲研发中心设立于1905年,距今已经有113年的历史,“它拥有很多里程碑式的发明。”王晔介绍说。
当然,如果我们仅仅从全球十大研发中心来理解王晔所说的“世界就是我的研发部”,就未免太狭隘了。“我的用户在哪里,我的资源在哪里,我的研发就在哪里。”王晔说。王晔把这个“研发部”,称之为“10+N”的网络。其中,“10”当然是指海尔位于全球的十大研发中心,而“N”,是指开放式创新体系接入的包括用户在内的所有的研发资源。
在王晔看来,十大研发中心,也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封闭的研发中心,而是“10+N”网络中的最为重要的触点。触点拥有专门的渠道去了解用户需求,然后由触点去转化用户需求做创新,在创新过程中要接入外部研发资源。一句话,王晔口中的“世界就是我的研发部”,依然是指在人单合一框架之下的与用户零距离的研发体系。
原创性产品井喷式推出,只是从不可能到可能的市场表现。表现在研发端,“世界就是我的研发部”,带来的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改变。“衡量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四大参数??标准、专利、科技大奖和工业设计大奖。从这四个数据上看,海尔都是领先的。”王晔说,“2018年,由海尔主导的冰箱保鲜工作组提出的冰箱保鲜标准提案获得IEC通过,将于2021年发布。这是历史上第一个由中国企业主导的IEC标准。我们把不可能变为可能。2018年10月,在IEC第82届全会上,海尔代表全球工业界发布AI白皮书,也是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我们在这四个方面,还会把更多的不可能变为可能。”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