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家电制造2025”出发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摘要

智能制造专项项目公示和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成立,这两个先后在2015年6月月初和月底爆出的消息,让“中国制造2025”的热度再度升温。

本刊记者                                       于璇

  智能制造专项项目公示和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成立,这两个先后在2015年6月月初和月底爆出的消息,让“中国制造2025”的热度再度升温。在2015年智能制造专项项目的公示名单中,海尔、长虹、海信、创维共4家家电企业入围。作为中国制造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家电产业已经跨步走上通往“中国制造2025”的大道。在“互联网+”的浪潮中,中国家电企业正在颠覆自我,合力打造家电制造2025的美好愿景。到那时,中国家电业或将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品牌领先、结构优化、绿色环保的智能制造业形象示人。

  智能制造先锋

  智能制造如今不仅是个爆点频出的话题,更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在这一领域,中国家电企业早已开始探索,以先锋的姿态奋勇向前。

  说到家电智能制造,不得不谈的是海尔互联工厂。据《电器》记者了解,目前,海尔已在洗衣机、冰箱、空调、热水器四大产业建成工业4.0示范工厂。其中,海尔的滚筒洗衣机“黑灯工厂”,是家电业首个“黑灯工厂”;沈阳冰箱互联工厂是全球家电业第一个智能互联工厂,可支持9个平台500个型号的大规模柔性定制,人员配置减少57%,单线产能提升80%,单位面积产出提升100%,定单交付周期由15天降至7天;郑州空调互联工厂是全球空调行业最先进的工业4.0实践示范工厂,目前已经拥有由11个通用模块和4个个性模块组成的200多种用户柔性定制方案,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定制需求。这也难怪不少业内人士称海尔互联网工厂是目前家电行业智能制造的标杆和范例。“海尔是从2012年开始探索建立互联工厂。”海尔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探索过程中,从一个工序的无人,到一个车间的无人,再到整个工厂的自动化,最后再到整个互联工厂的示范,是一个不断的再积累、再沉淀的过程。

  美的的尝试则起始于空调事业部的探索。美的集团家用空调事业部副总裁乌守保给出这样一组数据:2011年,美的空调的营业收入约为500亿元,工人数量超过5万人;2014年营业收入接近700亿元,工人数量是2.6万人。“在这个过程中,产品制造不断升级,管理水平逐渐提升,产出效果主要来自自动化生产的制造升级。”他说,“自动化是未来唯一的出路,而未来的方向是要做到无人化,例如将总装生产线上人工数量减半”。

  事实上,不仅海尔、美的正在推进智能制造,如长虹、海信、创维等家电业骨干企业都已在智能制造上有所建树。“从中国制造业整体来看,家电行业在智能制造领域已经走在前面。”中国家电协会理事长姜风表示,目前海尔等家电企业已经在制造业中做出表率,未来中国家电业将成为中国制造业在智能制造领域的表率。“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将通过会议、交流、培训等方式,推进‘中国制造2025’落地,保障家电行业在智能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

  智能工厂背后

  在全球新工业革命以及互联网时代的潮流下,家电制造正在由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定制转型。长虹工程技术中心总经理潘晓勇认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各国都在抢占发展的制高点,这一制高点是互联网和传统工业的融合,而主攻方向则是智能制造。更重要的是,智能制造是满足大规模定制需求的有效方法。

  海尔智能工厂的背后,是对组织、机制和流程的全面颠覆。海尔有关负责人认为,互联工厂的前提条件就是企业组织的转型,要变成一个平台型的企业;机制颠覆则主要体现为用户付薪,只有创造出用户价值才能分享,否则就要退出或者优化,以此倒逼人力系统;目前,海尔的流程已经由原来传统企业ERP管控下的串联模式变成并联的开放生态圈。

  据潘晓勇介绍,长虹的智能制造是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为目标,在智能战略下构建以大规模定制为基础的智能制造,并通过USO(营销业务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MES(制造执行系统)等信息化管理系统与客户进行交互,有效打破工厂与消费者间的围墙。

  在“机器代人”上尝到减员增效的甜头后,美的的计划是进一步助推智能制造的渗透。从2015年开始,美的自动化改造将进入“深水区”,预计投资10亿元人民币,从单点突破向全集团整体改造转变。谈及整个工厂的智能化,乌守保透露,美的南沙工厂已成为试点,按照计划,这家工厂在2015年10月就可以实现整机组装及各配件的智能化生产。据了解,美的空调的制造升级,首先是实现自动化,然后是信息化,最后是智能化。

  在诗道芬(上海)商务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咨询师ReneGalbavy看来,搭建智能工厂,与三个要素密不可分。“首先是精益。我们经常说,如果制造的主要流程,包括布局,本身不是精益的话,即使用高技术、高科技或者机器人来实施这些步骤,达到的结果也一样不是智能化的。”他进一步分析称,“第二个因素是高科技。这里所说的高科技具备三个特征:实现设备、产品和人的互联互通,强调‘虚拟’,并且是‘增强的’。最后一个要素则是模块化。三者缺一不可。”

  海尔有关负责人表示,互联工厂的技术体系是必要条件,海尔积极构建互联工厂核心能力,在标准化精益、模块化、自动化的基础上实践数字化、智能化。

  产业链颠覆改造

  “互联工厂的建设,将颠覆原有的家电企业产业链。”在姜风看来,智能制造为中国家电业带来的不仅是自动化水平的提升,更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造就的是整体制造水平的提升。

  以海尔互联工厂为例,海尔搭建了三大平台,一是用户交互定制平台;二是开放创新平台,包括研发、模块商资源平台;三是智能制造平台,包括智慧化生产、智慧物流。“整个互联工厂要打造出一个生生不息的生态系统,而在这个平台上具体承接落地的,海尔称之为三大平台,核心是U+智慧生活的平台。”海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谈及产业链颠覆,不少已经试水智能制造企业的负责人经常谈起两个关键词:用户需求和供应链改造。前者是智能工厂服务的对象,后者则服务于智能工厂。

  “‘互联工厂’的真正核心,表面上看是硬件的互联网化,或者自动化、无人化,但是真正的内涵是把整个互联网思维的基因注入到‘互联工厂’里,让用户能够参与到工厂设计、制造、营销过程中去。当整个用户融入到工厂的时候,这时候工厂有效率,又有用户参与,拉动企业不断升级。”海尔有关负责人表示,真正的“互联工厂”,它的必要条件是模块化、自动化、智能化,做到高效率、高品质、高柔性;它的充分条件是要用户参与进来。

  配套企业在智能制造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某企业负责人坦言:“我们在智能化改造中发现,提升自己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是最难的事情。难的是要让整个供应链上的配套商都能跟上我们变化的节奏。”

  “实施智能制造策略,与企业规模大小没有直接关系。从德国的情况来看,其中不乏在工业4.0方面表现出色的中小型企业。”ReneGalbavy同时强调,大企业在推进智能制造时,需要优化整个供应链,这就令那些原本围绕在大企业身边的供应商受到带动,完成制造升级。

  不可替代的“人”

  中国不断攀升的人力成本,是中国家电制造业“机器换人”的直接动因之一。但是,自动化提升,甚至智能制造战略实施的目标,并非用机器完全替代“人”。“人”在智能制造中发挥的作用仍不可替代。

  “不能认为企业购置了机器人,安装了智能MES系统,所有系统就可以由老板一个人来操控,这是错误的想法。在思考如何提高自动化水平的同时,也要考虑怎样引进和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ReneGalbavy肯定地说,“近几年内,人工不会完全被机器人所替代。”

  乌守保认为,自动化追求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爱员工,二是爱用户。他解释说:“美的空调的自动化升级,不是为了代替人,而是要从人性的角度实现制造升级,例如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工种必须进行自动化和智能化改造;爱用户,就是通过自动化给我们的用户创造增值,专业设备可以更好地保证产品品质,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产品体验。”

  “人”的不可替代性,更体现在人才建设对于中国制造业的重要性。在自动化和信息化高度融合的智能制造时代,员工的素质必需随之提升,具备相应的技能。“实现‘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最重要的还是人才,这一规划的出台将加速形成技术人才的正金字塔结构。要加大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和引进。”潘晓勇说。

  家电主流企业对人才队伍的建设投入甚为上心。以美的空调为例,2010年美的空调成立了家用空调研究院,当时约有150个工程师;经过几年的建设,如今整个研发体系有超过700名工程师,其中博士研究生人数约为60人,硕士研究生超过200人。

  海尔更是对员工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深度挖掘。据介绍,海尔将原来的科层组织扁平为三类人,即平台主、小微主、创客。其中,创客组成小微企业创业,创客和小微主共同创造用户,小微主由创客选举而不是企业任命,创客和小微主之间可以互选,这样的互选不限于企业内部,还可以引入外部一流资源,每个小微加上社会资源就变成一个小的生态圈。

  此外,企业领导层对于智能制造推进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ReneGalbavy认为,真正实现巨大进步的企业,往往是最高层领导具有强烈的愿景、有转型的魄力、想去改变。“在优化、改变和转变的过程中,来自企业内部的阻力其实是最大的。所以,我们需要强大的领导力来完成和推动制造升级。”

  不容忽视的质量与品牌

  在“中国制造2025”为中国制造业规划的蓝图中,质量和品牌是埋藏在智能制造主线下的潜台词。对于“家电制造2025”而言,质量和品牌同样不容忽视

  海信空调首席科学家王志刚认为,“中国制造2025”就是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解决中国制造业的核心技术问题,第二个就是要有自己的品牌。简单地说,就是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做好产品质量,将品牌推出去。等这两个问题解决后,其他任务才有可能完成。”

  “中国家电企业对质量还是非常重视。目前家电业更多地在谈品质,比质量含义更广,还包括产品的工艺水平、材料应用、产品性能、制造精细度等。”在姜风看来,品牌,特别是中国家电品牌被全球消费者认可将是行业在2025年前需要努力的部分。“目前,海尔、海信等品牌已经在国际舞台树立了非常好的形象,为其他中国品牌在全球推广奠定了基础。”她肯定地说,“其实,我们是有能力做到的,关键是看企业是否重视,肯不肯投入。”

  据海尔有关负责人介绍,在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加入WTO后的背景下,海尔已经认识到走出去不只是为了创汇,更重要的是创立中国自己的品牌,并提出“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三步走”战略,以“先难后易”的思路,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创名牌,再进入发展中国家,逐渐在海外建立起设计、制造、营销“三位一体”的本土化模式。

  互联网带来了用户零距离。这对传统制造业来说,是挑战,也是机会。“因为在这一领域,大家处在同一起跑线上,都需要从大规模制造转为大规模定制。”海尔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家电的劣势在于还不是大规模制造的名牌,要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名牌,就必须通过建立互联工厂,让用户参与到制造的全流程中,并让用户的个性化体验可视化,把握互联网带来的机会。

  “质量是品牌建设的基础。海信目前推进的精品工程,更多的不是希望提高知名度,而是将产品的美誉度和客户忠诚度建设起来。”王志刚说,“有质量的口碑才会有品牌。强基工程就是强调行业基础,将品牌和质量建设好,到2025年才能有基础。”

(0)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