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用技术和品质重新定义“中国造”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摘要

  全国两会正在北京隆重召开,有关中国制造走出去的话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落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推动国际大通道建设,深化沿线大通关合作。扩大国际产能合作,带动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走出去。

  全国两会正在北京隆重召开,有关中国制造走出去的话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落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推动国际大通道建设,深化沿线大通关合作。扩大国际产能合作,带动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走出去。

  这是新形势下实现产业升级和产能转移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国制造实现从大到强的现实选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环境对发展的约束越来越明显,一些行业产业陷入“过剩”僵局。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企业所面对的市场边界在渐渐模糊。未来,如何找到新的市场和突破口?积极走出去并主动参与到国际化竞争中,不失为一个明智决定。

  30%,这是格力空调在全球的市场份额;30.43%,这是格力的毛利率。两组让人振奋的数据背后是格力走出国门、服务全世界的铿锵脚步,更标志着中国制造的崛起。

  曾几何时,“8亿件衬衫换1架飞机”的故事,深深压在国人心头,成为中国制造不可承受之重。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制造业一路高歌猛进,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突出,长期依赖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削弱,制造业正面临综合成本上扬、需求放缓的持续压力。

  困顿中,格力何以逆势上扬,让世界重新定义中国制造?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一语中的,“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要从技术材料方面着手,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数十年发展始终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格力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更舒适的生活,还有其对技术和品质的孜孜以求。

  上世纪末,中国制造企业虽然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力量,却仍徘徊在核心技术边缘,格力同样不例外。彼时,国外企业对中国进行技术“围剿”,许多企业不愿意失去大量低附加值的眼前利益。“能‘拿来’的技术都不是核心技术,没有核心技术,企业就没有持续进步的力量。”坚定自主研发的信念,深耕核心技术,如今格力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9项技术被鉴定为国际领先。一步一个台阶,苦练内功、厚积薄发,格力用自主创新的技术挺起了中国制造的脊梁,并实现从世界最大的专业化空调企业,到设计生产智能装备、数控机床、机器人、模具的大型工业集团的跨越。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面对错综复杂、快速变化的形势,实现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紧紧抓住技术创新这个“牛鼻子”,格力的华丽转身为中国制造走出去增强了信心,提供了启示。

  以格力为镜,我们还看到了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毋庸讳言,大而不强是中国制造的软肋,也是制约中国制造“走出去”的绊脚石。格力凤凰涅?的过程,为中国制造突围提供了有益借鉴。在格力有这样一句话,“一个没有精品的企业是没有未来的企业”。早在1995年,就成立行业独一无二的筛选分厂,对所有外协外购零部件提前进行筛选检测;1999年开始,就投入百万巨奖推行“零缺陷”工程,在全员中灌输零缺陷的质量观念;2012年起,为进一步强化质量领先优势,提出追求“没有售后服务的服务才是最好的服务”的质量零缺陷战略目标……解码格力成功的深层次密码,以优取胜的品质意识,打造中国制造的“金字品牌”,这是格力“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秘诀所在,也是中国制造走出去不可或缺的内在支撑。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以技术和品质赢得全世界的掌声,格力成为中国制造走出去的一张靓丽名片。“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我们期待更多的“格力”走出国门,造福世界。

(0)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