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成立三十周年:1989~1998,扬帆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摘要

  刚刚起步的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如何把握行业发展脉搏,开展切实有效的工作,协会上上下下,都感受到“万事开头难”的巨大压力,同时,也意识到,家电行业全新时代的到来,也正是协会工作切入的良好时机。

1992年在上海召开的空调压缩机技术研讨会参会人员合影

 

  将时光记录仪的镜头定格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不同于80年代,这个时期的中国家电业,政策的“春风”已经远去,由于前期产能过剩、市场调整等原因,“控制产能”和“调整结构”成为此时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也正从这一时刻开始,家电产业被真正推向市场竞争的大潮,开启全新的时代。

  与此同时,中国巨大的市场蛋糕吸引众多家电跨国公司来到中国投资设厂,在中国市场与国内企业“短兵相接”,形成“正面交锋”的局面。而恰恰是在此时,中国家电企业也开始迈出“向外走”的步伐,在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与跨国公司同台竞技。

  “虽然竞争意味着压力,也引发过此起彼伏的市场‘价格战’,但它也让中国家电工业实现了优胜劣汰,为行业注入鲜活动力。在那个时期,产业的‘正能量’充足,‘抓质量’、‘上水平’、‘创名牌’、‘求创新’,行业在不断竞争中成长壮大。”亲眼见证了90年代家电业发展的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理事长姜风认为,此时正是行业最需要正确引领与推动的时期,“在这样的情形下,行业协会在行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在这个背景下,刚刚起步的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如何把握行业发展脉搏,开展切实有效的协会工作,协会上上下下,都感受到“万事开头难”的巨大压力,同时,也意识到,家电行业全新时代的到来,也正是协会工作切入的良好时机。

  1989年开始的第一个十年,成立伊始的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正式扬起风帆,踏上它的第一个航段,与家电企业一起开拓中国家电业全新的辽阔海域。解行业的宝贵机会。”王雷回忆说。

  今天看来,中国家用电器协会自成立之初就形成的将协会工作全面融入整个家电行业中去的工作作风,为以后协会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明确了工作方向。

 

为行业健康发展掌舵

  回顾家电行业的发展史,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许多外资企业就开始物色合适的合作伙伴,以图在中国建立自己的产业基地。而到了90年代,尽管国家产业政策对外资产品和资本的进入仍然有严格限制,但中国潜力巨大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各地优惠的投资、税收政策,对跨国家电企业来说可谓巨大的“诱惑”。

  因此,1992年以后,博世-西门子、A.O.史密斯、三星、LG电子、松下、夏普等外国公司纷纷通过合资的方式,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这些规模大、产品定位起点高的合资企业拥有大量资金财力、较好的管理水平,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实力和品牌优势,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中有着不容小觑的实力,它们会物色实力较强的中国企业进行合作。”原上海海立电器有限公司(当时名为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建芳回忆道,“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就是在这个时期成立的。”

1996年家电行业部分企业家座谈会现场  

 

  1994年到1996年的三年,更是家电合资企业诞生的高潮期,冰箱、洗衣机、空调器行业中合资企业的数量占比均超过25%。到1997年,已有40多家企业与国外公司签订了60多个家电合资项目,协议投资额达31.7亿美元。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理事长徐东生在回忆这段时间的行业发展情况时也提到,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定位的外国知名品牌大规模进入中国家电市场,使得中国家电工业新一轮市场竞争的大幕被正式拉开,中国家电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引导国内企业正确看待和应对“狼来了”的局面,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也为此做了大量工作。

  1996年11月22日,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召开了家电行业部分企业家座谈会,会议讨论的重点就是当时的家电市场形势,特别是国内家电市场的国际化竞争问题。时任海尔集团总裁的张瑞敏、科龙集团总裁潘宁、新飞电器总经理刘炳银、合肥美菱集团总经理张巨声、上菱集团总经理俞友涌、无锡小天鹅集团总经理朱德坤、合肥荣事达集团总经理陈荣珍、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江洪、济南小鸭电器集团总经理王世敦、广东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何享健、广东华宝空调器厂厂长蔡锡坤11位中国家电业的风云人物坐到了一起,对此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和交流。“从出席人员的重量级上,就能看出当时企业对此的重视程度。”在参加了会议的徐东生的印象中,这是其中一些家电企业老总最后一次现身行业会议。

1994年冰箱成本价格会在上海召开

 

  在协会正确的引导下,所有企业老总达成共识,一致认为市场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唯一的出路只有“与狼共舞”,通过提升管理水平,增强技术实力,做好品牌推广,通过自身的强身健体来直面竞争。

  此外,20世纪90年代,家电业发展面临的另一个难题就是,外资品牌进入中国带来的新增产能等因素,导致大部分家电产品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冰箱、洗衣机、空调器等主要家电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由供不应求的奢侈品变为不得不降价促销的商品,家电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家电企业及相关零配件企业平均利润率下降,家电行业从高利润阶段进入微利运行阶段。此时的市场上甚至出现了一些过度竞争的现象,引发此起彼伏的价格战。

1996年家电行业部分企业家座谈会合影

 

  “当时除了市场上互相攻击的行为,许多企业在广告宣传上也大量使用对应性语言,甚至是非常激烈的攻击性口号。”对此印象深刻的王雷,不久前刚刚处理掉一大沓当年企业发给协会的“告状信”,“当时有段时间,协会的传真机每天都响个不停,接收的都是这种控诉对方企业恶意竞争的信件,而协会会认真对待每一封信,两边要材料,两边做工作。”

  不仅如此,针对这一情况,在1997年6月23日协会配合国家轻工业局(原轻工总会)召开的全国家用电器工业工作会议上,要求企业加强自律和规范竞争秩序的《家用电器行业文明竞争公约》被正式通过和对外发布。这一文件的发布,对推动行业文明竞争,促进家电市场健康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社会上引起广泛重视。

  针对市场出现的过度竞争现象,协会还积极倡导企业贯彻《反不正当竞争法》,鼓励在市场竞争中的文明竞争、文明经商,并向全行业发出《文明竞争、文明经商倡议书》,同时加强价格协调工作,召开冰箱、洗衣机等行业价格自律座谈会,研究和交流行业的价格趋势和策略,着手协调不正当的“价格战”。

1996年家电行业部分企业家座谈会现场

 

  除了积极促进行业自律,上世纪90年代,在持续推动产品质量管理工作、引导企业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等方面,协会也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包括积极推动家电产品认证工作,并配合有关机构加强对家电产品的质量监督;积极参与家电产品生产许可证细则的制定、审查和安全认证工作;组织制定部分家电产品“三包”实施管理办法;与中国质量协会持续发起冰箱、空调、洗衣机等产品的质量跟踪活动;同时开展安全使用家电产品的宣传和教育,为家电产品普及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协会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引导以及全行业的不懈努力下,90年代中后期,家电企业开始进入“抓质量”、“拓品种”、“创名牌”的发展阶段。在市场竞争中,中国家电企业逐步树立起重视质量、工业设计、品牌和市场定位的观念,开始意识到,以质量优良的产品和良好的服务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在谈到市场竞争的正向作用时,沈建芳也表示,现在回头来看,当年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也从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家电行业的优胜劣汰,在市场的周期性变化中,总是遵循适者生存的逻辑。在竞争中,一些大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创新实力、品牌意识以及营销能力等反而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迫使落后企业退出历史舞台,家电工业生产集中度在迅速提高。

  在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的形势下,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积极贯彻“抓大放小”的政策,推动全行业实施“名牌战略”,大力扶持家电集团企业,以带动全行业发展。同时,为了加强对国产家电知名品牌的宣传,协会还开创了电视广告宣传的全新模式??家电产品上榜品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对宣传国产品牌、引导消费、扩大国产家电市场占有率起到积极作用。

 

做推动行业环保与节能事业的引擎

  上世纪90年代初,靠引进技术发展起来的中国家用电器行业在此时,开启了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并尝试自主创新的步伐,中国家电企业逐渐转变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企业的产品研发开始由仅关注功能性转向关注环保、节能等性能。

  此外,在政策导向层面,中国政府于1989年9月加入《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于1991年6月加入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中国家用制冷工业作为CFCs的主要消费行业之一,责无旁贷地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削减并最终停止使用CFCs,这给正处于成长期的中国家用制冷工业提出了严峻挑战。亲历CFCs替代工作的姜风在评价中国家电业的这项工作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还处在起步阶段的中国冰箱行业就参与到CFCs物质的淘汰履约工作中来,当时的行业规模小、技术差、制造水平低,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最终在2007年,中国家用制冷行业就提前三年完成了CFCs物质的淘汰目标,用以替代CFCs物质的R600a制冷剂和环戊烷发泡剂均为履约初期备受争议的天然碳氢物质。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冰箱行业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环保技术水平和整体规模,更带动全球冰箱产业全面使用了天然碳氢工质,远超预期目标,对保护臭氧层做出了巨大贡献。姜风自豪地表示:“在CFCs物质替代上,中国家电产业交出了最出色的答卷。”

  而这个“举世瞩目”的成绩单背后,除了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可谓功不可没。1994年,协会就开始组织行业专家研究制定了《中国家用制冷工业CFCs逐步淘汰战略研究》。该研究提出,选择R600a为制冷剂替代R12,选择环戊烷为发泡剂替代CFC-11,同时明确企业可根据自身市场情况、技术条件等选择技术路线,成为推动我国家用制冷行业CFCs替代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此外,时任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的刘福中还参与了《中国消耗臭氧层逐步淘汰国家方案》的起草专家组工作,为该方案的制定建言献策。

  然而,中国制冷行业这一CFCs替代技术路线的确定并非一蹴而就。事实上,在这之前,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带领家电企业经历了很多的探索和学习。用王雷的话来说:“我们的企业在开始接触冰箱制冷剂和发泡剂替代时,心里完全没底儿,非常迷茫,还好国外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学习和借鉴。”

  1993年,兵分两路,由时任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理事长的张遐龄亲自带队赴欧洲考察学习国外先进CFCs替代技术和经验成果,同时由刘福中带队前往美国企业参观与走访。此后的每一年,中国家用电器协会都会组织冰箱企业人员和技术专家前往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去冰箱企业、压缩机企业、设备公司、制冷剂和化学品公司,听介绍、看工厂,学习替代技术。

1993年张遐龄理事长率团赴欧洲考察冰箱制冷剂替代技术

 

   在王雷拿出的珍藏多年的参观学习笔记上,详细记载着在拜耳、杜邦、亨斯曼、扎努西、西门子等企业参观学习的记录和心得。她一边翻看一边说:“你看这是1995年4月23日,我们去环戊烷企业飞利浦66的参观学习笔记,他们给我们详细介绍了环戊烷储罐技术和欧洲使用环戊烷的情况,还有美国和欧洲的替代时间表等。”笔记中还画有环戊烷储罐的示意图。“当时没有手机可以拍照,只能自己画在本子上把它记录下来。”王雷笑着说。

  整个90年代的出国考察与学习,虽然最初是奔着学习CFCs减排替代技术去的,但是收获却不仅如此。在参观和学习过程中,中国企业在生产管理和技术等方面也获益匪浅,这成为中国企业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技术实力的大好时机。

1995年协会组团访问意大利扎努西公司

 

1995年协会组团赴欧洲考察CFCs减排替代技术

 

1996年协会组团访问英国帝国化学公司

 

  王雷聊起在欧洲参观学习时印象最深的一幕:“一个应用R600a和环戊烷替代技术的冰箱生产车间里到处贴着‘骷髅’图,以警示人们制冷剂泄漏带来的安全风险,还针对工厂可能发生的突发事故安装了一整套安全系统,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只要摁一下按钮,喷淋系统马上启动,排风装置开始加大排风,其他设备断电,并警示工作人员撤离现场,这套安全保障系统从工厂大门的门岗处就开始了设置。”这样的安全体系让当时随行的国内企业人士瞠目结舌,压力备增。

  除了这些,令王雷至今记忆犹新的还有,1996年,他们在考察扎努西在美国的一家叫做美丽冷的压缩机公司时得知,该公司生产的压缩机COP值已经达到1.38。“他们的压缩机单价当时是人民币1000元,在中国只有海尔最高效的大王子冰箱才有采用。”王雷不禁感叹,“参观和考察真正的收获,是我们看到了自己和别人在生产、管理及技术等领域的差距,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对于这些考察和学习得来的宝贵经验及成果,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毫不吝惜地向全行业进行传播。在刘福中的倡议和组织下,1993年,协会将考察的学习成果编制成考察报告??《中国家用制冷工业CFCs替代资料汇编》,并在河南新乡召开的首届“全国家用制冷CFCs替代工作会议”上,向行业内所有企业分享后,立刻引发平地惊雷般的反响。

  1993年以后的每一年,协会都会召开中国家用制冷CFCs替代工作会议??“全国家用制冷CFCs替代技术研讨会”(1998年更名为“中国家用制冷CFCs替代及节能技术研讨会”)。据了解,在这个会议上,协会会通报该年度CFCs替代工作的进展情况,安排下一年度新计划和任务。会议期间还会组织国内外专家交流国际替代发展动态和替代技术发展趋势,以及相关政策。这些会议有效地指导了企业的替代行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家用制冷CFCs替代进程。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一办就是七年的会议,2000年,会议内容从冰箱冷柜扩展到整个家电领域,成为今天为行业所熟知的中国家用电器技术大会。

1994年全国家用制冷CFCs替代技术研讨会现场

 

  不仅如此,在CFCs替代工作中,协会还认识到通过国际合作共同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并与相关国际机构和国外企业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1995年,在刘福中的积极促成下,协会与英国帝国化学公司签订协议,在CFCs替代领域展开积极有效的合作。

  本着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牢固信念,在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的带领下,经过行业各方的不辍努力,终于结出累累硕果,也赢得了来自国际的掌声。1998年,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承担的中国电冰箱CFCs替代和节能项目准备项目获得美国环保局(EPA)颁发的“1998年环境保护奖”。

  “中国冰箱及冷柜的产量从1994年的998万台,到现在已经达到9000万台的规模,总产量超过全球冰箱产量的50%。”王雷骄傲地说,“按照现在的产业规模计算,CFCs替代工作的减排效果巨大,目前一年减少的ODP值已经相当于13万吨,是当年的13倍。并且行业目前采用的制冷剂95%是低GWP产品,因此每年可减少5.25亿吨的温室气体排放。”

1997年中国家用制冷CFCs替代工作会议现场

 

  除了在环保领域所做的不懈努力,1989年到1998年这十年间,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在推动中国家电工业节能产品和节能技术的发展上不遗余力。

  1995年,在欧洲做冰箱替代技术考察期间,时任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秘书长的姜风等人在德国市场上看到了冰箱上粘贴的能效标识,就敏锐地意识到,节能技术将对产业升级和产品出口产生重要影响。“我们看到市场上不同能效等级冰箱的价格相差一百马克,立刻想到节能是大势所趋,如果中国的产品不做能效升级,在国际市场上将无立锥之地。”当时的所见所闻令陪同姜风一起考察的王雷至今记忆犹新,“回来之后,我们就联合环保部和美国环保署一起召开了一个节能论坛,重点研讨节能技术。”

1995年协会与英国帝国化学公司合作签约仪式

 

  不仅如此,协会还着手用欧盟能效标准对当时中国企业的冰箱产品进行摸底测算,了解当时行业产品基本的能效水平。

  经过数据征集和调查发现,1996年,中国市场上冰箱主导产品的能耗水平基本处于欧盟标准的C级,只有一小部分达到B级,仅个别产品达到A级。当时80%的冰箱压缩机COP值小于1.1,而国际先进水平为1.38,高效压缩机还需要进口。冷柜能效水平普遍较低,多数产品处于欧盟标准D级水平。

  除此之外,1996年,协会还对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开展的冰箱能效标准制定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制定冰箱能效标准时,标准参考范本是由我们提供的,是我们在欧洲考察时在西门子拿到的欧盟标准,直到现在,修订多次的能效标准都是采用那个框架模式。”王雷回忆道。

  而中国这个标准最初的制定也非一帆风顺,曾经争议不断。在当时由协会协助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召集召开的意见征询会上,刚一宣布要制定这样一个标准,会场立刻就沸腾起来。大多数企业认为这个标准的制定于已不利,会增加企业负担,甚至带来竞争的不公平因素,因为当时仅有应用外国高效压缩机的海尔大王子冰箱可以达到欧盟标准的A级。

  面对会场上争吵声不绝于耳的失控局面,姜风在发言中力排众议,用道理说服众人。她分享了自己在德国市场考察时的所见所闻,同时劝说企业要用行业的长远发展和全球市场的战略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此后,针对行业中普遍存在的担忧和顾虑,协会做了大量的工作,引导大家提高认识,动员企业支持并积极参与到能效标准制定工作中。

 

为行业国内外交流架桥铺路

  随着外国资本大量进驻中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家电企业也开始加大海外市场的拓展力度,走出国门,在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寻找机会。1990年到1998年的九年间,中国家电出口额增长了10倍,产品出口地区和国家达183个,中国家电产品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容声、海尔、美的、新飞、美菱、荣事达、小天鹅、春兰、格力、格兰仕等占有较高国内市场份额的品牌都开始打入国际市场。与此同时,中国家电企业也开始进行品牌输出和外国办厂的探索。1996年2月6日,海尔在海外的第一家以生产冰箱为主的合资生产企业??海尔莎保罗(印度尼西亚)有限公司(PT.Haier Sapporo Indonesia)就在印尼雅加达诞生,这是海尔集团国际化迈出的重要一步。

  整体来看,尽管这个时期的中国家电产品出口是以OEM方式为主,没有自己的品牌,但在与国外客商的交流互动中,在满足国外市场产品技术要求的同时,中国家电出口企业迅速融入国际市场中,提高了产品开发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

  在国际化成为大势所趋的背景下,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在积极促进进出口贸易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为行业国内外交流架设了桥梁。

  为迎接中国加入WTO的机遇和挑战,深入研究其对家电行业的影响,协会编写了《重返关贸总协定对家电工业的影响与对策》,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和沟通问题,建议保护幼稚工业,维护行业利益。此外,为促进大家电出口,协会第二届、第三届理事会先后组织制定了家用电器出口“八五”、“九五”计划。

  不仅如此,为规范出口秩序,协会还组织企业制定了有关家电产品出口价格标准。并且,协会还组织输美电风扇反倾销案、反政府补贴案和摇头扇406案等的应诉工作。这是我国家电出口首例被指控案件,也是我国第一个出口产品连续收到三种指控的事件,但是由于协会有效的坚持抗辩应诉工作,三起案件都取得了成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好评,为我国家电行业扩大出口、打破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一定的经验。

1997年协会参加德国科隆家电展展团人员合影

 

1997年德国科隆家电展部分工作人员合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组团出国访问考察的过程中,协会还积极地为家电企业联系合作伙伴,提供国外市场信息,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到南美、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开办境外合资或独资企业,为中国企业打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为积极推动家电出口业务,在20世纪90年代,协会几乎每年都组织企业参加美国夏威夷中国出口产品展览会、新加坡国际展览会、沙特阿拉伯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德国科隆国际家用电器及厨房用具博览会(以下简称德国科隆展)等,扩大中国家电国际影响和促进产品出口贸易。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中就记载了协会1992年组织企业参加德国科隆展的成果。这次由协会和中国信托投资有限公司联合组团参展,中国展区引起了博览会参展商与贸易商的浓厚兴趣,洽谈订货和参观的客人络绎不绝,订货成交额达729.23万美元,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1997年德国科隆家电展中国团展位搭建现场

 

1997年德国科隆家电展海尔展位

 

  “这是我们中国以国字头代表团首次亮相科隆展,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中国驻德国领事馆参赞还接见了我们,并邀请我们共进晚餐。”当年的参展经历令原中国家电电器协会副秘书长陈钢久久不能忘怀,他坦承,尽管当时的展区仅110平米,由12个摊位连接而成。摊位没有任何修饰,比较偏僻,产品展示也比较单一,但这是中国家电行业参加国际展会的探路之行,同时也向国际展示了中国家电产品,打破了他们对中国家电的刻板印象。

  而到了1997年,中国家用电器协会首次单独组团参加德国科隆展。这次由刘福中副理事长带队的参展之行在做了充足的准备后,参展成果也有了突破性增长:此次展团共有6个家电企业参加,展团在四天中共接待了1600多家客户,意向合同额约1亿美元,成交额近5000万美元,对国内家电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回忆这次参展的经历时,姜风感触颇深。据她回忆,为了节省经费,当时所有展台的展架都是协会自己从国内定制购买的。“甚至一个螺丝钉都是我们从中国购买并打包好运过去的,然后由我们亲手在现场组装搭建。”

  为了节省经费,中国展团住在离科隆较远的波恩,每天往返展会要乘坐很长时间的交通工具,回到酒店时已经灯火阑珊;为了工作经常顾不上吃饭,饿着肚子回到酒店,想要冲泡自带的方便面却找不到热水。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协会的工作人员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他们每天都热情洋溢地投入工作中,为实现中国家电企业在国际上的亮相而努力着。对于这些情景,姜风至今历历在目。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组团参加国际展会,也给出国交流的企业打开了全新的视野。陈钢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随团参加科隆展的梁武,当时在广东做电饭锅生意,只是一个作坊式工厂的小老板,还是20几岁的小伙子。在参观过程中,因为语言不通,经常遭遇尴尬事件,甚至受到负责接待的地陪导游的轻视和羞辱。“当时,姜风还为此严厉斥责了那个导游,维护了中国企业家的人格尊严。” 陈钢说。

  而正是这次的参展经历,令梁武受到了很大的刺激,他一下子意识到自身的差距,精美的外国产品令他大开眼界。回国后的五六年时间里,梁武发愤图强,通过努力经营和不断地出国考察得来的经验,将自己的企业威王打造成一个大型综合性的企业集团,成为广东当地的龙头企业。正像他自己感慨的那样:“出国之后才发现原来的自己就是坐井观天的井底之蛙,只有走出去才了解到外面世界的精彩。”

1993北京国际家用电器产品及装备技术展览会部分工作人员合影

 

1998(北京)中国国际家用电器展览会开幕式

 

  除了带领家电企业走出去,在国内的展览中,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也不遗余力地帮助中国企业寻找更多的对外交流与贸易机会。为了能够让更多外国厂商的身影出现在中国的家电展会上,刘福中带领陈钢等人不辞辛劳,积极奔走联络国外企业,以促成外国厂商来华洽谈合作。在刘福中等协会人的不懈努力下,1993年11月,协会成功举办北京国际家用电器产品及装备技术展览会。在中国即将加入WTO之际,此次国外家电厂商首次来华参展,推动了国内外同行技术交流,寻求了经贸合作途径,促进产品出口及销售,也为企业技术改造提供了优惠进口设备仪器的机会;1998年4月,在举办1998(北京)中国国际家用电器展览会时,协会邀请来自瑞典、意大利、德国、西班牙、美国、法国、巴西、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包括香港、台湾在内的中国企业参展,展商数量100余家,来自国外的展商数量明显增加,占展商总数的40%。

不断完善自身建设

  1989年到1998年的十年间,在为行业做出诸多贡献的同时,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也没有放松对协会自身的治理工作,一直在进行不断完善的建设工作。

  整体看来,协会在第一届理事会成立之后,不断完善协会治理机制,共讨论通过了《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家用电器协会财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会员入会的暂行办法》、《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专业委员会组织条例》、《关于专业委员会的组建方案》等。

  此外,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中显示,协会成立后立即抓紧筹建制冷器具、清洁器具、通风器具、电热器具四个专业委员会,后来在制冷器具专业委员会空调器专业组的基础上成立了空调器具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的正副主任委员均是从本专业内生产技术管理基础较强、影响较大、热心为本行业服务的企业中推选,由委员单位民主协商产生。“这些专委会的成立受到企业的普遍重视,甚至有的企业还有专职对接专委会工作的人员。”徐东生回忆道。

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张遐龄

 

  1993年1月8日至10日,协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常务理事会一次会议在成都召开,对协会《章程》进行修订,并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成员,选举通过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为张遐龄,副理事长为陈坤甸、刘福中、何文春、徐汉兴、王集农、刘荣富、虞竞波,秘书长为刘福中(兼),副秘书长为侯贵良、姜风、陈钢。第二届理事会期间,独立的协会网站建成,办公条件不断改善。1996年,协会初步实现办公自动化。

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福中

 

  在加强信息工作方面,90年代是协会信息工作的起步阶段。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中强调,信息服务是服务会员的基础,协会成立后即开始研究筹建协会信息中心。最初,信息中心以北京家电所为依托开展工作,出版了《家用电器报》和《家电通讯》一报一刊。

1998年协会信息工作会议全体合影

 

协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常务理事会一次会议全体合影

 

  协会信息中心还组织了全国性家电信息网,有70多家企业参加。1991年,协会举办了小家电信息交流会和家电市场信息交流会,收获良好的反馈。

1992年制冷器具专委会第一次会议现场

 

1995年电热器具专委会工作会议合影

 

  1991年3月,在中国大百科出版社支持下,协会出版109万字的《中国家用电器百科全书》;在办好《家用电器报》和《家电通讯》的同时,1993年,协会又创办了《海外家电快讯》,企业可迅速了解国内外行业和市场动向。

1995年空调专委会工作会议合影

 

协会二届三次常务理事会暨三次理事会议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协会还先后建立冰箱、洗衣机、空调器、电风扇、吸尘器和压缩机月报统计制度,对6种产品的产值、产量、销售量、库存量、库存金额,每月5日统计一次,在上报国家有关部门之后,及时把各种数据反馈给各会员单位。

  此外,协会还对会员单位提供一套完整的信息服务方案,包括重要产品市场研究报告、家电产品进出口数据和分析报告、海外动态、协会会刊、产品快报以及世界家电工业介绍等,这加强了协会与会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信息支持。

(0)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