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跨界者的担当,当航天人筑梦家电圈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搭载微穿孔降噪技术的煮饭机器人、采用对旋技术的空调、拥有相变蓄热技术的热水器,这些让业界惊叹的创新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点——跨界。其中,美的煮饭机器人搭载的微穿孔技术,最早应用于潜艇导弹发射领域;美的对旋空调的技术源头是航天涡旋发动机;美的热水器应用的相变蓄热技术,则将技术触角伸展到太阳能光热发电领域。能够玩转这些“外来”技术,离不开跨界的人才。美的集团中央研究院主任工程师张良就是这样一位跨界者。曾加入航天研发队伍的他,如今正在美的实现个人价值。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1156407022/641

美的集团中央研究院主任工程师张良

从北京到北滘,快乐的小镇青年

2017年,张良从北京来到北滘,成为美的集团中央研究院的一员。这之前,他就职于航天系统,是个“根正苗红”的航天人。“我2016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专业方向是固体力学。力学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是钱学森,有着航天的传统,所以我毕业后就顺理成章地去了航天系统。”

一年后离开北京的原因,张良讲得很坦白。一是更想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这也是我离开航天系统的原因。我当时做的事情跟我的专业不是那么相关,我做的,谁都能做。”二是希望未来几年能够有更多的提升和可能性。“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我当时已经能够很清楚地看到自己未来两三年样子,前人走过的路就是我未来的路。”

谈及当时选择美的的原因,张良给出的答案可以归结为三点。第一,看好美的平台的未来发展;二是家电行业正在转型,转型必须依靠人才,而美的非常重视人才;三是对于美的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欣赏。

如今,张良来到北滘已经两年有余。这里没有高昂的房价,没有超长的通勤时间,这座工业型小镇没有让他失望。当然,最让他开心的是,美的中央研究院为他实现个人价值提供了可能性。

张良称自己为小镇青年。“我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变少了,这部分时间我用来开展工作了。”他告诉《电器》记者,他不喜欢高层的写字楼,更喜欢两三层的办公楼,而且必须有实验室,美的中央研究院的园区正好满足上述所有特质。“一到美的全球创新中心这个园区,我就觉得很喜欢,感觉跟在航天系统的时候差不多,吃饭时隔壁桌聊天都在谈项目。我喜欢沉浸在专注的氛围内。”

成为美的人后,让张良感受很深的一点是,这里对专业知识的尊重。“对于博士们来说,研究院是个很好的地方。目前我的精力主要聚焦在核心技术上,成就感也主要来自工作,特别是在专业范围问题上的认可更让我快乐。”他强调,获得尊重的前提是专业过硬,并且持续学习。“我是一个终身学习者,不可能学到什么时候就感觉够用了,相反,接触越多越觉得不够用。”

跨界来到美的,也为张良带来了更多的提升机会和可能性。中央研究院的导师制、头雁计划、院长培训班以及集团的远航培训,让张良接触到美的的人才培养体系。“在这里你能够感受到有机会提升,有机会接触不同职群的人,或是不同事业部的人。”他坦言,“在航天系统的时候,圈子很小。来到美的后,我接触到很多人,微信好友1年就多了1倍,交际面变得更广,与外界碰撞的机会也很多。在我看来,每一次碰撞意味着一次学习,意味着对自己判断的一次校对。这是很好的事情。”

不走老路,才能到达新的地方

作为一个跨界者,初到研究院的半年时间,张良重新捡起了之前“只是上课学过的”声学。“我以前在航天系统时是做振动的,而在家电领域,噪声是个更让人烦恼的东西。这是两个领域,但是又有关联。”在打通“振动”与“噪声”的过程中,他不仅真实地感受到个人能力提升带来的成就感,也让他的专业知识在日后的工作中“学以致用”。从此,他成为一名“声觉担当”,开始与各种家电产品的噪声打起交道。大至空调、电饭煲,小至压缩机,都在他的项目列表里。这其中,COLMO BLANC煮饭机器人正是他所在团队的优秀作品之一,也是美的应用跨界技术的创新产品。

顾名思义,煮饭机器人就是能够实现全自动量米、进米、洗米、进水、煮饭的产品。在研发过程中,它同样面临噪声的困扰。张良解释说:“普通电饭煲的噪声只有55dB,而这个产品利用了高速风机实现全自动流程,最初噪声75dB,一个煮饭的设备这么吵,消费者是不能忍受的。”

为了给煮饭机器人一个完美的亮相,美的中央研究院加入研发团队中。首先提出来的解决方案是加消声器。这是家电领域常用的降噪解决方案。“由于当时留给我们的只剩下零散空间,只能按照空间制作了一个异形消声器。这个方案有效果,但是效果没有那么好,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

老路走不通了。一直低头做项目的研发团队,抬头看向外面的世界,微穿孔技术进入视野。据张良介绍,微穿孔技术是最早是应用在潜艇导弹发射领域的技术,是由中国声学泰斗马大猷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解释说:“火箭在点火上升的那段时间里噪声最大,导弹更厉害,是在一个狭窄空间内点火,噪声非常大,可以达到140dB、甚至150dB,飞机起飞时的噪声才120dB。导弹潜射时,要考虑潜艇内操作人员的感受。同时,高温环境下,传统的吸音棉没有用武之地,需要全新的技术来解决导弹发射的噪声问题。微穿孔技术完美地解决了导弹发射降噪问题。”

跨界技术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研发团队将微穿孔技术与消声器结合,实现了项目最初设定的噪声控制目标,将煮饭机器人的噪声控制到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这个项目告诉我们,既要低头做项目,也要抬头看看外界,尤其是学术界的进展。”张良表示,近年来,学术界对微穿孔技术的研究很多,这个项目也参考了我们和外部高校合作的研究成果。将微穿孔技术应用在家电产品的消声器降噪中,不仅效果好,还成为一个很好的产品卖点。

“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够用自己懂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张良看来,面临噪声困扰的家电品类数量很多,不同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一起碰撞,能够为家电研发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

要耐得住寂寞,需要补得课还很多

来到美的两年多的张良,如今已经熟悉了美的的研发节奏。“其实我来之前也不确定自己能否适应,毕竟个人成长有个小节奏,公司的经营与发展有个大节奏,但是这两年走着走着,发现自己就跟公司的步伐一致了。”他坦言,研发节奏更快、团队更年轻、注重成本、试验验证为主的模式,都与在航天系统时差异很大。

《电器》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张良想做的,不仅仅是“治标”,提方案解决几个突然冒出来的噪声问题,他更想“治本”,解决共性的问题,将家电研发向更高的层面拉动。“家电行业正在转型,需要补得课还很多。”在他的项目列表上,这些课题被归类到长期项目中,是需要至少5年时间才有望攻克的。他认为,这种课题的研究很重要,是必须要过得坎儿,但又很难在短期内出成绩,所以要耐得住寂寞。

CAE数字化仿真模型开发就是张良长期项目列表上的重要一项。他表示,对比汽车行业,家电行业还远没有走到基于数字模型进行产品开发的时期。汽车目前基本是基于CAE数字化仿真模型进行新车开发,而家电设计目前仍以结构为主导。简单来说,就是先由结构工程师思考搭载哪些功能,至于噪声水平如何,试试看,如果有问题,再优化。而基于CAE仿真模型进行开发,是先通过电脑软件计算噪声和振动情况,避免设计噪声大的产品,先用电脑做一轮优化。“仿真用好了,可以大大提升产品的设计周期,大大节省试验支出。”据张良介绍,目前仿真在家电行业还是不太重要的配角,如果仿真结果和试验曲线对不上,大家肯定更相信实验结果。他认为,家电行业走到基于CAE数字化仿真模型开发的阶段,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无论人的能力,还是对产品各个部件情况的研究都需要积累。

“对于个人来说,做创新产品,一两年就能够被看到。但是,我内心中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帮美的补上技术的短板。我更倾向于后者,这意味着要坐冷板凳,要耐得住寂寞。对美的来说,这是更重要的事情,也是我内心追求的东西。”张良笑着说,“所以我不希望做一个产品,留下一堆未解决的悬疑,项目就结束了。我真正想做的事情,是弄明白问题所在。在我个人看来,这些对美的是有益的,会长期坚持做下去。家电行业正处在转折点,而美的今年提出了‘要么第一,要么唯一’,以后更多地去做领头羊,这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更要走出舒适区,主动承担责任

2019年,是美的中央研究院成立的第五年,是张良来到研究院的第三年。“建立初期,研究院更多聚焦在做差异化的技术创新,将我们与事业部的互补优势体现出来。”在张良看来,如今,无论中央研究院,还是他本人,都在走入新的时期。而他下一步要做的,是走出舒适区,主动承担更大的责任。

“我这两年主要是以自己最舒适的节奏在做自己觉得重要的事情。对于未来,我思考更多的还是技术落地性,这与对自己技术型人才的定位有关,但是明年我要跨出舒适区,承担更大的责任,将更多的核心技术搭载到更多的产品上。”据张良透露,这将是美的下一代的战略产品。“在现有研发体制下,技术突破往往要向成本折衷,特别是老产品的改善项目。所以,我们会更多地聚焦事业部下一代产品的开发。下一代产品意味着是新平台,可以更多地搭载中央研究院研发的新的技术。”

同时,技术协同工作也被添加到张良的工作清单上。他说:“未来,我会更多地协助部门开展技术规划与实施,要思考如何协同好内外部资源。航天系统主要靠自力更生,家电行业是很开放的,未来我们要跟高校进行更多、更深层次的交流,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将更好的产品带给千家万户,实现科技尽善、生活尽美的愿景。”

(0)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