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数智四剑客”亮相工博会,美云智数“立腕”最懂制造业的数字规划师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9月14日晚间,也就是美云智数与并称美的“数智四剑客”的库卡、安得智联以及美的中央空调一起亮相第22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前一天,美的集团发布《关于在广东美云智数科技有限公司实施多元化员工持股计划方案的公告》,美云智数总经理金江的职务也由此变更为美云智数总裁。美的集团已经培育了三年有余的美云智数,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美的“数智四剑客”亮相工博会,美云智数“立腕”最懂制造业的数字规划师

“数智四剑客”互成犄角之势

在 9月15日开幕的疫后中国第一线下大展——第22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美的以近千平方米的展出面积,成为该展第一大企业展台。而“数智四剑客”的整齐亮相,共同展示美的在机器人与自动化、工业互联网、智慧物流、工业园区智慧管理等领域的战略布局以及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体现了美的从卖硬件为主,升级成提供“硬件+软件+内容+服务”的阶段性成果。

美的集团副总裁兼CIO、IoT事业部总裁张小懿介绍,美的自2013年开始数智化转型,今天已经通过自身的实践,沉淀出Midea M.IoT工业互联网平台,它融合了美的的数字化能力、机器人跟智能化的能力,安得智能物流的能力,中央空调的IoT能力等等,是国内第一个融合了“制造业知识、软件、硬件”三位一体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美的“数智四剑客”亮相工博会,美云智数“立腕”最懂制造业的数字规划师

作为其中数字化能力的代表,在本届展会上,美云智数发布了数字化孪生一体化工业仿真云平台MIoT.VC。美云智数工业仿真专家顾问孔凡实博士表示:“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做到数字孪生、万物互联,可以做到整个工业仿真的功能在一个范围环境下进行实现,而不是通过多个产品、多个模块、不同的功能,去实现不同的需求。我们已经实现了一体化。”孔凡实认为,MIoT.VC来自于美的34家自有工厂,50年制造经验,10年企业转型的经验,是全球领先的工业仿真软件之一,也是目前国内最早的工业级数字化仿真平台之一,更是唯一能为离散及流程等制造型企业提供全面的数字化智能制造方案的数字化仿真平台。

除此之外,美云智数还发布了AI工业大脑。它能够利用工厂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运算、分析,产生包括图像质检、故障预测、声纹质检、能耗消化、参数推荐等价值。

库卡则发布了首款由库卡中国自主研发、全球销售的机器人KR 4 AGILUS。据介绍,KR 4 AGILUS是一款完整的6轴机器人,库卡中国研发团队历时12个月研发,其目标市场为3C行业。库卡中国首席执行官王辉说:“更重要的是,这对于库卡中国来说,是从0到1的一大步。”美的集团副总裁兼库卡集团监事会主席兼美的电气总裁顾炎民表示:“我们目前的重点,是要加强库卡在中国的开发能力,因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中国的应用场景要比欧洲、北美更广。因此,我们会加强库卡中国的研发力量,在KR 4 AGILUS之后,我们还会推出更多的产品和解决方案。”顾炎民透露,库卡中国将在两个月后发布视觉的SCARA,之后还会推出AGV产品。

在美的打造的工业互联网生态平台中,除了美云智数代表的软件和库卡代表的硬件,物流作为全场景拉通制造产业和服务产业的重要载体,也是工业互联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得智联通过美的T+3全渠道价值链变革,实现了数智化变革,对物流的定位也进行了重新调整。美的集团安得智联产品中心总监张亚明介绍:“在这个过程中,安得智联从原来的物流服务商之一,全新定位为美的集团物流业务的统一管理者。我们一方面从原来的干线物流向上游延伸,发展了入厂物流和生产物流的管理平台;一方面向下游延伸,从原来的干线整合业务,向下延伸到我们的成品业务以及末端面向消费者的配送业务。”这其中,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是安得智联进行数智化建设的三大抓手。”张亚明表示,“在这一过程中,安得智联已经从原来的纯成本中心实现了价值中心的转变。”他希望,今后安得智联将有机会与其他“数智三剑客”一起为其他企业的发展助力。

美的中央空调事业部被列为“数智四剑客”之一,在本届展会上带来的是智慧工业园区的综合解决方案。在美的展台最突出的位置,展示了美的2020年3月在上海启动的全球创新园区项目的沙盘,重点展示了这个项目的智慧工业园区场景。该园区将应用美的自研的智慧楼宇管理系统和智能产品,致力于成为世界级的绿色智慧园区标杆。美的集团中央空调事业部系统解决方案高级工程师李元阳重点介绍了针对工业园区中人车管理、设备维护、能耗管理、园区环境等痛点的智慧园区综合性解决方案,可以实现园区的全域信息实现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同时实现整个园区管理的降本增效。

美的“数智四剑客”亮相工博会,美云智数“立腕”最懂制造业的数字规划师

美云智数:最懂中国制造业的数智规划师

在“数智四剑客”中,聚焦于数字领域的美云智数也有了更加明晰的定位,即“最懂中国制造业的数智规划师“。这其中有三个关键词,即“中国”、 “制造业”和“数智规划师”。

脱胎于美的制造的美云智数,称自己最懂“中国制造业”,的确毋庸置疑。“实际上,我们也是被逼的。”张小懿说,“以APS为例,最初我们也是采购跨国企业的APS套件,但随着美的内部的管理变革,尤其是T+3的业务变革,之前引入的APS套件已经不能满足我们要求了。大家都知道,中国制造业的制造深度很深,很多零部件都是自己做,这也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引入的APS套件却要求把零部件加工全部外包。在这种情况下,美的决定自己干。”张小懿介绍,今天,美的除了ERP、财务管理软件外,制造业的其他领域,美的自主开发的软件已经进行全面覆盖。

美的“数智四剑客”亮相工博会,美云智数“立腕”最懂制造业的数字规划师

实际上,美云智数此次发布的数字化孪生一体化工业仿真云平台MIoT.VC,正是与制造业非常“接地气”的产物。“我们是基于美的内部需求去做工业仿真大战略,主要聚焦在制造端和研发端的仿真需求。在满足美的内部需求之后,我们把这些做技术输出时,发现国内的泛制造业需求都是类似的——要么是建工厂,要么是工厂升级——很多需求,我们在美的内部已经实践过无数次。”也正因为如此,有美的美50年制造经验支撑的美云智数在本次发布MIoT.VC时,特意加上了“一体化”三个字。“在不同的制造场景之下,有不同的软件需求。如果工艺需求时买一个软件,物流需求时需要买另一个软件,那么最终你需要‘搭桥’去打通不同的方案,才能做成‘全价值链解决方案’。而一体化的工业仿真系统,底层系统是一样的,顶层的需求通过一体的底层系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对整个工业互联网行业来说都是很大的创新。”孔凡实对《电器》记者说,“比如我们的数字孪生的工厂,我们实现了整个数字孪生工厂所有的设备连接,包括工厂里面所有的管理数据,包括智能数据的一些反馈,可以提升65%的管理效率,整个设备的连接和监控可以做到实时级。正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做到在20毫秒甚至10毫秒之内实时反馈设备的运行状况。我们整个设备的维修速度、维修的响应速度、设备故障响应速度,在工业大数据(AI工业大脑)的加持下,响应速度可以提升30%以上。”

针对中国制造业的独特性,MIoT.VC在服务上进行了全面升级。此次发布MIoT.VC的同时,美云智数还发布了两个网址,即MIoT.VC的官方网址和MIoT.VC的SaaS体验云平台。在MIoT.VC的官方网址上,可以看到产品和解决方案的介绍以及典型案例研究;在MIoTSaaS体验云平台上,提供了试用、体验功能,还提供了很多的学习资料。最为关键的是,在MIoTSaaS体验云平台上,美云智数提供了SaaS服务。孔凡实介绍:“我们的产品是对外售卖后,是免费终身使用,提供维保服务。而针对中国众多的中小型企业,我们提供了分时租赁的服务,也就是说用的时候花钱,不用的时候不花钱,按小时付费。”对此,金江认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样做就是节约成本,也可以打消它上工业仿真的顾虑。

孔凡实认为,目前,在工业仿真软件领域,全球领先的只有三家。除了美云智数外,另外两家分别来自法国和德国。对此,金江并不否认,美云智数比较优势的关键,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美云智数是深植于中国制造业而成长起来的。“目前,我们服务了40多个行业、200多家企业,但美云智数并未真正走出海外,虽然这其中也有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机构。”金江表示。但实际上,美的的数智化转型实践,已经跟随美的全球化的步伐,落地于美的海外17个制造基地。因而,金江也并不否认,美云智数能够走向海外,是“未来的一个愿望”。

另外,金江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家电企业能够应用美云智数的产品。“我们在很多场合都会去强调,保证企业的数据安全是软件行业的经营底线,美的集团也不会问美云智数来要数据。另外,现在大多数企业在数字化过程中还是做私有云,整个项目一旦完成,美云智数也不能再拿到它的数据了。”金江强调说。

美的“数智四剑客”亮相工博会,美云智数“立腕”最懂制造业的数字规划师

在张小懿的构想中,让“数智四剑客”进一步深化融合,无疑能把美云智数带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目前,美云智数和库卡已经联合开发了PLC和智能网,结合我们SCADA的集成平台、AI平台、大数据平台,现在就能够做到数字化跟自动化设备的无缝连接,这样可以创造出很多高价值的应用场景。”张小懿说,“这是我们数字化和自动化的深度融合,这个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另外,在张小懿眼中,美云智数的发展,无疑也会得益于国家工业互联网的大浪潮到来。“我们也在强调5G技术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他表示,“很多应用场景的创新和升级,都缘于5G技术的支撑。例如,我们现在跟库卡一起研究基于5G技术的云化PLC,如果这个能够实现,将大大降低我们机器人的部署成本和灵活性的成本。”

(0)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