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成为国家战略后,必须要知道的几件事

                    

本文来源: 《电器》杂志 作者: 于昊,由 电小二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来源!

2021年6月22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布了《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事项的公告》。公告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负责组织开展全国碳排放权集中统一交易。全国碳交易市场将正式开启。

全国碳交易市场,这一通过市场机制达到减少碳排放强度、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交易平台的启动,意味着中国在郑重承诺2060年实现碳中和之后,迈出了减碳战略的重要一步。未来40年,以碳中和为目标的“碳经济”时代全面到来。

在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我们有必要将“碳中和”的概念和政策,进行解读。

碳中和成为国家战略后,必须要知道的几件事

名词解释

在解释有关碳中和的背景、政策之前,我们需要对一些相关的特定词汇进行说明。这些必将成为未来多年,中国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所反复提及的词语。

碳达峰:指CO₂排放总量的增长在某一个时间点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逐步回落。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是将一定时间内,全社会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实现CO₂的“零排放”的过程。中国承诺,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排放强度;简称碳强度,单位GDP增长所带来的CO₂排放量。虽然中国碳强度在持续下降,但仍远高于欧美国家。

碳价格:界定碳排放的社会成本,将碳排放的外部性通过价格内在化,使得原来隐性的社会成本转为显性的生产成本,进而促使生产主体降低排放动机。碳交易市场开启的核心之一,正是碳价格的界定。

碳税:对CO₂排放征税。政府通过对燃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产品按其碳含量的比例征税,从而把CO₂排放带来的环境成本转化为生产经营成本,以达到降低CO₂排放量的目的。

碳汇: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CO₂,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碳标签:是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以便推广低碳排放技术。

碳足迹: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

历史背景

中国家电制造业对碳中和所牵涉的气候问题这一历史背景并不陌生,冰箱和空调为核心的家用制冷领域,甚至对全球气候的背景已经十分熟悉。正是保护臭氧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才有了中国冰箱行业成功的制冷剂和发泡剂的全部升级替换,以及家用空调制冷剂的持续更新换代。

碳中和的历史背景,与温室气体对地球的破坏息息相关。

巴黎气候大会2015年12月通过《巴黎协定》。《巴黎协定》于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长期目标是把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幅度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高幅度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之内。该协定奠定了碳达峰以及碳中和的基础,即明确只有全球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才能降低气候变化给地球带来的生态风险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危机。

根据2018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1.5℃特别报告的主要结论,要实现《巴黎协定》下的2℃目标,要求全球在2030年比2010年减排25%,在207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实现1.5℃目标,则要求全球在2030年比2010年减排45%,在205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同时,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新发布的《排放差距报告2020》,要实现2℃和1.5℃的温控目标,则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必须比各国的自主贡献再多减少150亿吨和320亿吨,整体减排力度须在现有《巴黎协定》承诺的基础上有更大决心的提升,因此各国要在2021年气候大会上给出更进一步的目标。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温室气体公报》显示,全球CO₂浓度水平在2019年出现大幅增长,逼近科学界和国际社会所认定的“安全”红线。据统计,2019年,全球CO₂排放量达341.7亿吨,较上世纪末增长47.7%。其中,中国、美国及欧盟的排放量分别为98.3亿吨、49.7亿吨及33.3亿吨,中国占比为28.8%。

美国及欧盟均已经实现了碳达峰,并承诺了碳中和的时间进程。

美国已经于2007年实现碳达峰,新任总统拜登上台后,美国重返《巴黎协定》,并发布《清洁能源革命和环境正义计划》。该计划将液体燃料、低碳交通、可再生能源发电、储能等列为重点方向加大研究投入,并确立了“到2035年实现无碳发电,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欧盟早在1979年就实现了碳达峰,计划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较1990年减少至少55%,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排放为零。2019年12月,欧洲委员会颁布《欧洲绿色新政》,明确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所需的核心技术,通过加大“地平线”项目投入等方式支持技术创新。2020年3月,欧洲委员会公布《欧洲气候法》草案,以立法形式明确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中国,作为当前全球CO₂排放量最大且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的大国,过去多年来始终全力支持《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种工作。在面临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之际,中国仍然希望携手全球各国,为人类未来生活做出贡献。

成为国家战略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讲话。他表示:“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家领导人讲话的方式宣布碳中和的战略目标。

2020年12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通过视频方式发表题为《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碳中和的具体目标。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上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超过12亿千瓦。中国历来重信守诺,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脚踏实地落实上述目标,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更大贡献。”

2021年3月12日,中国“十四五”规划全文发布,要求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加大甲烷、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等其他温室气体控制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锚定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承受力脆弱地区影响的观测和评估,提升城乡建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强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及各自能力原则,建设性参与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巴黎协定》,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也是未来中国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碳中和元年,开始建立政策体系

从中央到地方,有关碳中和的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而且还有众多政策正在酝酿中。

2020年12月16~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主席主持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研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2021年4月30日,习近平主席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2021年5月26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主持会议并讲话。

2020年12月,国家能源局在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着力提高能源供给水平,加快风电、光伏发展,稳步推进水电、核电建设,大力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储存能力,深入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进一步完善电网建设。

2021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制定碳达峰专项方案,推动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石化、电力、煤炭等重点行业提出明确的达峰目标并制定达峰行动方案。

科技部正在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2021年4月,科技部组织“碳中和科技创新路径选择”香山会议,研究碳中和共性支撑技术研发、工业体系零碳/低碳流程再造、碳中和前沿和颠覆性技术创新。

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多次对绿色金融进行座谈和吹风,表示中国当前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三大功能”和“五大支柱”。“三大功能”主要是指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三大功能:一是通过货币政策、信贷政策、监管政策、强制披露、绿色评价、行业自律、产品创新等,引导和撬动金融资源向低碳项目、绿色转型项目、碳捕集与封存等绿色创新项目倾斜;二是通过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环境和气候风险分析、绿色和棕色资产风险权重调整等工具,增强金融体系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能力;三是推动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碳期货等衍生产品,通过交易为排碳合理定价。

绿色金融体系的“五大支柱”体现在5个方面:一是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绿色金融标准是识别绿色经济活动、引导资金准确投向绿色项目的基础,中国人民银行在2015年、2018年分别制定了针对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的标准,即将完成修订《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删除化石能源相关内容,并对铁路交通、水力发电内容进行剔除;二是强化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尤其是绿色债券的募集资金用途;三是逐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绿色金融业绩评价、贴息奖补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绿色资产配置、强化环境风险管理;四是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五是积极拓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空间,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绿色金融政策、标准、产品、市场的认可和参与程度。

绿色金融体系之中的重要一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进入启动阶段。6月22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布《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事项的公告》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负责组织开展全国碳排放权集中统一交易。碳排放配额(CEA)交易应当通过交易系统进行,可以采取协议转让、单向竞价或者其他符合规定的方式,协议转让包括挂牌协议交易和大宗协议交易。挂牌协议交易的单笔买卖最大申报数量应当小于1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大宗协议交易单笔买卖最小申报数量应当不小于1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在中央指导精神、各部委的意见征集、绿色金融体系的建立之外,各地方政府也在相继出台有关碳中和方面的推动政策。在众多政策的指导和推进下,2021年也被称为“碳中和元年”。未来40年,碳经济都将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充分理解、配合碳中和政策与战略,将是中国家电制造业的重要课题。

(0)

本文来源: 《电器》杂志 作者: 于昊,由 电小二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