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设计师 | 青山周平:“自由家”的灵感三部曲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IMG_256

来自日本的建筑设计师青山周平已经在中国生活了近18年。2005年从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后的他来到了中国,从最开始当设计师,到去清华大学修读博士学位,后来又因令人耳目一新的胡同老房子改造项目而被人们熟知。

如今,青山周平是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创始合伙人。三年前,他也从住了十几年的北京胡同搬到了CBD,见证了北京这座城市的成长变迁,也不断探索着新时代的居住模式。在他看来,建筑设计师不仅仅是设计房子的人,更大的成就感来自通过建筑和空间的营造,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他看来,“家”和“房子”是不一样的。房子是物理的存在,是看得见的——有地面、墙面、天花板……但家更多是看不见的东西,它是一种氛围,一种行为或者一种状态。

IMG_257

近年来,随着居家办公、学习和运动等生活方式的兴起,“家”的定义不断丰富,对于生活的包容力变得更强。如何看待家居空间和人的关系?如何打造更自由的家居空间?青山周平围绕“自由家”的概念,从居家生活的灵活性、空间的个性化以及多功能性三个角度与我们分享了打造一座“自由家”的设计灵感。

Q《精品购物指南》

A青山周平

开放式布局可以让小家变得更“大“

Q:人们在现代城市中拥有的空间都很小。您倡导“房子不大,家却可以很大”,生活空间可以从“小家”延伸到屋外的“大家”。在室内设计中,是否也可以实现这种“家”的向内的延伸?

A:我在胡同里看到的是一种共享的、开放的生活模式,其他的居住空间也是一样。不要把家中不同的功能空间做很明确的划分、置成一个个独立房间,那样的话生活空间就太固定了。在比较局限的环境下,我们可以把居住的不同功能相互融合,共享成一个开放的模式,这是我认为将“家”延伸的一种比较合理的解决方式。

IMG_258

Q:对传统的中国家庭来说,习惯了更私密和独立的生活空间,可能很多人对于开放式空间的设计依然存有疑虑,在采用开放式空间设计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A:这种开放式的布局设计,确实对室内空气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当厨房、餐厅、客厅打通在一起时,就必然会有油烟问题的出现。要解决这一问题,通风是很重要的,我们在设计上首先会考虑改变窗户的大小、位置和数量。但是,很多时候窗户是无法改变的,而且窗户的设计和改变对通风的提升效果也是有限的。这时,就需要选择良好的通风设备或者空气净化设备,来综合解决物理上的通风和空气质量的问题。

IMG_259

生活空间中的“小”焕新也能大大提升幸福感

Q:能否分享一下您做设计时比较简单易行的经验或技巧,来提升居家空间的幸福感?

A:如果希望让自己的生活空间有一些新的内容,提升幸福感,可能“软装”是比较好的一个方式。比如换个沙发或者地毯,既方便,又灵活,能即刻给家带来焕然一新的感觉,但软装焕新需要注意的是看不见的问题。因为软装会带来持续释放的甲醛,所以家里需要良好的通风设计,或者选择能够持续排除甲醛的空气净化设备是很重要的。

IMG_260

此外,照明设计、光线的运用也是比较重要的考量之一,是营造居家幸福感的捷径。我在做室内设计的时候,会尽量将一些自然的光线引入到空间里,比如胡同改造的院子就经常会用到天窗。而对于普通的住宅楼,室内的照明设计就变得更为重要了。传统的设计上,很多人会选择在天花板上装一个大的吸顶灯来解决整个房间的照明需求,但它的照明效果非常单一。照明其实是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变化,在功能性的基础需求之外,还能营造整个房间的氛围效果,让生活空间承载不同的场景需求。

IMG_261

IMG_262

“家”已经成为满足多样需求的综合场所

Q:您一直致力于对新时代居住模式的探索,近些年,您觉得人们的居住模式对家的理解发生了哪些改变?又产生了哪些新的需求?

A:在过去,“家”只是生活的地方,或者只是睡觉、吃饭这种比较单一功能的地方,但现在“家”成为了一个满足社交、办公、上课等多样需求的综合场所。在这样的理念变化下,每个家庭成员对于呼吸、光照环境有着更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

IMG_263

Q:当下中国家庭结构趋于复杂化,面对不同家庭成员的多维需求,您对于拥有复杂家庭结构的居住者有什么建议吗?

A:现在人们的家庭结构不断变化,一个人生活的家庭、没有孩子的家庭、跟父母老人一起生活的家庭、三胎的家庭、养宠物的家庭等等……所以人们对家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未来的生活方式是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所以我建议把家庭空间做成更灵活开放的状态,可以容纳不同的生活场景,满足不同的功能性、艺术性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其实设计师能做的,或者通过改变空间能解决的问题还是有限,选择多功能的产品是个好方法,能直接高效地满足普通家庭的成员对不同功能空间,甚至是不同季节的需求。

IMG_264

(0)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