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延敏司长:智能制造助推家用电器行业转型升级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2015年,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升级家电行业制造水平、打造新时期现代制造体系的转型大幕就此有了明确指向。2017年8月,《电器》记者来到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就《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方向和中国家电业智能制造升级的现状及未来,采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司长高延敏。
记者:2015年,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布的?
高延敏司长: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国家整体实力之所在。金融危机后,西方工业大国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以期保持在高端制造领域的优势地位。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引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产生和加速更迭,制造业正在发生重大变革。为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统筹谋划,不断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作为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
记者:《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高延敏司长:《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核心内容是九大战略任务和五大工程。
从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出发,提出了九大战略任务。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推动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全面提升制造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强化工业基础能力。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简称“四基”)等工业基础能力薄弱环节。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提升质量控制技术,完善质量管理机制,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按照产品设计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耦合一体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原则,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重点,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快速发展。大力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推进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形成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资源配置更富效率的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制造业布局。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制造与服务的融合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促进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平台建设和集聚发展。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面向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提升国际合作的水平和层次,推动重点产业国际化布局,引导企业提高国际化竞争力。
五大工程。为了配合九大任务落实,配套实施五大工程,分别是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强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和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记者: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智能制造显得尤为重要,请问,《中国制造2025》对推进智能制造是如何总体部署的?
高延敏司长: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是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中国制造 2025》明确将智能制造工程作为政府引导推动的5个工程之一,并联合发改委、科技部和财政部发布了《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目的是更好地整合全社会资源,统筹兼顾智能制造各个关键环节,突破发展瓶颈,系统推进技术与装备开发、标准制定、新模式培育和集成应用。
记者:近两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推进智能制造的过程中做了哪些主要工作?
高延敏司长:推进智能制造重点聚焦“五三五十”,即:攻克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配、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配五类关键技术装备,夯实智能制造标准、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三大基础,培育推广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五种智能制造新模式,推进电子信息领域、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航空航天装备领域、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领域、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电力装备领域、农业装备领域、新材料领域、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十大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集成应用,持续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为构建中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建设制造强国奠定扎实的基础。
记者:家用电器行业在推进智能制造方面有哪些产业基础?
高延敏司长:家用电器行业具有推进智能制造的产业基础。一是雄厚的制造能力。经历三十多年的长足发展,中国家电产业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制造体系,成为全球最大的产品加工制造基地,生产工艺成熟、人力资源充足、市场化程度高,品牌集中度较高。二是较高的标准化水平。中国家用电器的标准基本与IEC标准同步。经过多年努力,逐步形成以安全标准、产品性能及测试方法标准为主,同时包含产品零部件标准、产品维修售后服务标准、环境和资源再生利用标准等五大系列标准构成的家用电器标准体系。三是良好的用户资源。家电产业的用户基础好、参与度高、受众面广,这是实施智能制造的一个重要条件。家电行业拥有庞大的用户交互资源,个性化的产品需求也将对智能制造的探索及发展起推动作用,很多家电产品的前端设计、生产等环节都融合了用户的体验与参与。四是骨干企业的积极探索实践。部分骨干家电企业积极开展智能制造的探索和实践,如海尔的“互联工厂”、美的“家用空调智能工厂”,都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经验和成果。
记者:近两年,家用电器行业在推进智能制造的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绩?涌现出哪些典型的案例?
高延敏司长:2015和2016年,家用电器行业已有5家企业的项目被评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海尔集团的互联网工厂模式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海尔集团为实现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经长期实践,逐步探索出一条以互联工厂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模式。首先是组织转型,改变传统的封闭性管理体系,将研发、制造、销售等流程由“串联”变为“并联”,使整个企业转型成一个平台型企业。第二是业务模式转型,由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定制转型,最终成为超宽带+智慧生活平台(U+智慧生活平台),通过人机互联,用户全流程参与,提供从单一产品到成套智慧生活场景的解决方案。第三是建立领先的技术体系,建立由模块化、自动化到数字化、智能化逐级递进的技术体系,生产方式自动优化调整。第四是建立新的生态系统平台。通过工业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物联网技术融合,建立智能工厂以及相互并联的平台,形成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海尔集团开展互联工厂模式转型为集团带来了明显的总体经济效益:运营成本降低20%,产品开发周期缩短20%,上市周期缩短15%,生产效率提升20%,产品不良率下降10%,能源利用率提升5%(单台能耗降低5%),年产值增加10%,年利润增加39%。
记者:“十三五”期间,您对家用电器行业推进智能制造重点任务有哪些建议?
高延敏司长:一是组织企业加快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指导企业构建开放式、扁平化、平台化的组织管理新模式,打造基于标准引领、创新驱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积极搭建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平台,支持家电智能制造联盟重点突破一批智能制造和智能产品核心技术。三是以满足用户大规模个性化需求为切入点,指导企业进行制造系统的重新规划和设计,形成多个各具特色的先进智能制造模式,加强典型经验交流和推广。四是广泛开展国际间交流与合作。
记者:对于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电器》杂志社此次举办中国家电业智能制造阶段性成果调研活动,您有哪些指导意见和建议?
高延敏司长:《电器》杂志社此次举办中国家电业智能制造阶段性成果调研活动非常有意义。中国家用电器行业产业集中度虽很高,但各企业发展的情况各不相同,整体实现智能化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分阶段总结回顾很重要,有助于下一阶段走得更扎实。对于本次活动,有三方面希望:一是希望本次活动能对家用电器行业智能制造进行较为全面的调研和总结,宣传推广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二是深入了解不同的企业在实施智能制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政策需求;三是根据行业需求,提出下一阶段推进智能制造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