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亚斌:彩电行业产品技术多元化,整体趋势稳定向好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摘要

  2018年1月,中国彩电市场的2017年全年数据如约而至。4752万台的全年零售量,远没有一年前的突破5000万台那么令业界振奋。1月底,《电器》记者就彩电业2017年和未来的发展专访了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会长郝亚斌。谈及2017年成绩单,他强调,规模的小幅回落符合市场的周期性发展规律。更为重要的是,彩电业经过2017年的调整和蓄力,拥有了创造未来的更多可能。

  2018年1月,中国彩电市场的2017年全年数据如约而至。4752万台的全年零售量,远没有一年前的突破5000万台那么令业界振奋。1月底,《电器》记者就彩电业2017年和未来的发展专访了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会长郝亚斌。谈及2017年成绩单,他强调,规模的小幅回落符合市场的周期性发展规律。更为重要的是,彩电业经过2017年的调整和蓄力,拥有了创造未来的更多可能。

  

积蓄力量,市场有望回暖

  2017年,中国彩电市场整体规模发展没有达到预期,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宏观方面来看,房地产行业受到限购政策影响较大,房屋成交量下降导致消费者对家电类产品的需求有所降低。与此同时,消费者更新彩电的欲望不高,这也令规模比较稳定的彩电市场缺少了换新需求的动力。”郝亚斌分析说,“从产业链角度来看,上游面板价格的持续上涨对彩电行业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产品利润被不断压缩,整机企业无法在产品推广、促销活动进行更多的投放,这也是影响彩电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据了解,2017年彩电企业的利润仅为1%~2%,上游面板企业的利润增幅却很高,全球六大面板厂2017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在“供不应求”的环境下,上游液晶面板厂投入幅度不断增大,随着2018年面板供应量进一步提升,面板价格有望下降。据郝亚斌介绍,京东方第10.5代TFT-LCD生产线已经于2017年12月投产,华星光电则在2017年6月开工建设了中国首条第6代柔性LTPS-AMOLED显示面板生产线,这些都是助力彩电市场复苏的“催化剂”。“2018年,伴随着产业链条的日益完善,中国彩电行业将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他说。

  在郝亚斌看来,彩电市场在2016年取得规模突破后,2017年出现小幅回落其实符合家电市场的周期性发展规律。同时,经过2017年的调整,彩电市场的发展态势将由“井喷式”增长归于平稳,市场格局更趋稳定,这对于彩电行业的长期发展来说是好事。他认为,彩电市场的稳定发展不仅受消费环境和产品本身的影响,合理的市场秩序以及可持续性的发展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互联网品牌为例,2016年的风生水起并未延续到2017年??市场份额大幅缩减,下降为13%;2017年互联网品牌新上市机型数量为161个,同比下降11%,甚至一些企业已经无法继续运营。

  据郝亚斌介绍,导致互联网彩电品牌发展放缓的原因有很多。一是互联网品牌主打的“低价”“性价比”策略在2017年受到上游面板价格上涨影响,利润流失太大,资金缺口很难补齐。二是产业链整合能力差,彩电是一个产业链较长而成熟的行业,互联网彩电品牌在这方面既缺乏经验也缺乏调整能力。三是互联网彩电品牌没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虽然2016年依靠性价比、内容、营销理念等策略获得高速增长,但是2017年传统彩电品牌纷纷在这些方面发力,互联网品牌竞争优势迅速丢失,这也造成了互联网彩电品牌市场份额的下降。他说:“经历2017年的震荡,相信很多互联网品牌对于彩电行业也有了新的认识,他们会从短平快的发展理念中脱离出来,转变为稳健、长远的发展思路,为彩电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差异化竞争趋势明显,消费痛点还需挖掘

  《电器》记者注意到,不同于往年,2017年中国彩电市场并没有形成单一的技术热点,而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形态。“2017年,各大品牌纷纷拿出自己的‘杀手锏’,比如海信电视的ULED显示背光分区技术、长虹CHiQ电视的人工智能与声纹识别技术、TCL电视的量子点显示技术、康佳电视的AI技术与智能家庭中心、创维电视的OLED显示技术等。”郝亚斌表示,“各个品牌的独有技术在不断形成差异化竞争,对于技术热点的追踪方向各有不同。有些品牌更加注重高分辨率、清晰度,如夏普主推的8K显示;有些品牌则在人工智能方面进行全面布局,力争将电视机打造成集家电控制、内容筛选、语音交互于一体的智能化影音娱乐终端。除此之外,也有像索尼这样将发声技术与显示技术跨界融合,打造视觉、听觉于一体的影音技术。随着技术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消费者可以选择更加贴合自身消费需求的彩电,而且避免了‘技术相同、品质相仿’最后依靠价格取胜的竞争方式。”

  技术的不断进步并没有如行业所预期的那样,掀起彩电更新消费的热潮。郝亚斌认为,目前,中国家庭的彩电更新周期非常长。他分析称:“根据我们的调查,很多用户家中彩电的更换周期为12年,甚至超过12年,一方面是由于彩电本身故障率较低,另一方面是消费者很少关注彩电更新迭代的变化,再加上彩电企业对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力度小,造成了消费者形成了‘能看就不换’的消费理念。”据介绍,近年来,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积极配合彩电企业,引导消费者对老旧产品进行更换,推出了“汰旧换优”活动以及“美好生活的需要从换一台好电视开始”这一宣传口号。除此之外,消费痛点不明晰也是造成彩电更新慢的一个原因。近年来,彩电行业始终没有出现一个像显像管电视升级为液晶电视这样的技术变革,各个品牌对于未来的彩电技术的发展方向也在不停摸索当中,很难出现大规模的更换热潮。

  目前,彩电在硬件技术发展与内容资源上也存在一定的矛盾。郝亚斌介绍说:“虽然8K产品已经开始呈现普及趋势,但与之匹配的内容几乎没有,即使是已经全面普及的4K产品,能够观看的资源也非常少,这是显示技术和内容的矛盾。另外,很多家庭还在使用老旧的彩电,与新出现的全高清电视节目不兼容,而消费理念的落后使他们忽略了产品的升级,这是新内容与老产品的矛盾。“基于以上多种原因,我们认为,彩电的更换周期应该维持在7~8年,这样无论产品的使用安全性,还是硬件与内容的匹配程度都是非常合适的。不仅如此,这个更换周期能够在保证不给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的同时,避免资源浪费。”

  

拓展海外市场,紧跟技术趋势

  谈及彩电行业未来的发展,郝亚斌信心满满。在2017年4752万台的成绩单背后,他看到更多的是彩电行业新的竞争优势。他告诉《电器》记者:“首先,中国彩电企业纷纷走向海外,开辟了新的市场。海外消费者对于中国品牌的认知也在由‘中国代工’向‘中国制造’转变,这是中国彩电企业由大到强的必经之路。”海关数据显示,2017年1~11月,中国彩电出口量为7422万台,同比下降0.8%;出口额达到128.3亿美元,同比增长13.6%。中国彩电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场表现同样抢眼。2017年,TCL电视在北美市场份额已经排到第三名,个别月份甚至可以排到第二名。海信电视在南非、澳大利亚等地的市场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绩,已经成为当地数一数二的主流品牌。除此之外,海信在2017年还完成了对东芝电视的并购,这也是彩电业国际化提速的重要一步。

  在产品端,郝亚斌认为,智能电视将在未来爆发更大的潜力。他说:“智能化在彩电上的普及度已经非常高。2017年,智能电视销量已经占到中国彩电市场总销量的86%,而且智能电视正在为消费者带来显而易见的体验升级,从投屏互动到语音识别和控制,再到智能场景控制与针对性内容推荐,‘智能’不再是一个噱头,而是可以真正带给消费者更舒适、便捷体验的技术手段。需要注意的是,智能显示产业已成为承载智能硬件、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和虚拟现实等科技革命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人类生活在一个视像化时代,显示无处不在,更重要的是它将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商业架构和秩序。同时,智能显示产业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将形成‘视像化+’的新经济浪潮,以彩电为核心的视像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为重要。新工业革命与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将形成历史性交汇,智能显示产业必须把握住这一变革趋势和时间窗口,努力抢占新一轮的产业竞争制高点。”另外,大屏化也是彩电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郝亚斌补充说:“与显示技术的进步不同,大屏幕带给消费者的体验升级更为直观,而且如今大屏电视机的价格也并不贵。目前,行业需要想方设法拉动更新需求。”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大屏智能电视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显示终端,也是家庭生活最重要的显示与控制中枢,更是营造家庭和睦氛围和欢聚娱乐的重要平台。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应该从换一台好电视开始。”郝亚斌感慨道,“中国家庭的购买力已经不再是彩电市场发展的瓶颈,对于彩电定期迭代更新的消费理念还需要企业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推广,企业要把产品做好,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要把风向控好,为了让消费者感受到彩电升级带来的幸福感,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0)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