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飒尔创始人袁小伟:以人“烙印”智能家电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摘要

在策划本期专题时,《电器》记者曾让不少受访业内人士以图形的方式勾画出智能家电生态圈,智能家电、模块、云、APP几乎出现在每一幅图画中。9月18日,当记者提出同样的要求时,伊飒尔界面设计公司创始人袁小伟博士......

  在策划智能家电专题时,《电器》记者曾让不少受访业内人士以图形的方式勾画出智能家电生态圈,智能家电、模块、云、APP几乎出现在每一幅图画中。2015年9月18日,当记者提出同样的要求时,伊飒尔界面设计公司创始人袁小伟博士,却首先写下两个大大的字??用户。随后的采访中,他反复强调“人”对于智能家电开发的重要性,诠释了以人为中心的智能家电。


从用户需求说起

  袁小伟最早涉猎智能家电开发,要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他还服务于慕尼黑西门子公司。“那是一个名叫Home Automation的项目,就是家庭自动化系统。”他回忆说,“由于二战造成男女比例失衡,很多单身女性开始步入老年。对于这些寡居在别墅中的老太太而言,阴雨天上下楼关窗是件麻烦事,或是出门忘记关窗。Home Automation解决的就是这个看起来很简单的需求,但是项目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正是这个最早接触到的项目,让袁小伟认识到“智能家电开发应从用户需求出发”。在他看来,业内对智能家电的讨论多是从技术、标准甚至生态圈构建方面出发的,从用户需求出发的讨论并不多。“技术发展,最终的目标还是为人服务。智能家电已经发展很多年,家电企业进行了很多尝试,市场类别看似大而全,产品看似无所不能,但是实际销售情况远不及预期。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不知道用户到底需要怎样的智能产品。”

  “换个角度而言,如今家电行业谈论智能化,首先考虑的是把所有家电联系起来。实际上,智能化应该是家居的概念,而不仅是家电的概念。”袁小伟分析称,“家居更多要考虑以人为中心的活动。智能家居,就是让用户回家后,获得简单、便利的操作和舒适的享受。所以,研发产品首先是了解和研究用户的需求,然后以技术满足需求,帮助用户简单方便地生活。这是一个生活方式的概念。”


人与技术

  “家电的智能化应该涵盖两个层面。一是产品本身的智能化,就是把单一的产品变得更智能,比如汽车停车后自动泊定,不再需要手刹、脚刹,锁上车门后自动升起车窗玻璃等。二是通过连接,实现产品的智能,就是互联互通的智能。”袁小伟话锋一转,“但是,无论哪一种智能方式,都要首先确定产品针对的目标人群。不同的目标人群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需求则影响着智能家电的连接和产品构成。”

  厘定人群、明晰需求、按需设计,是产品开发的首要步骤。当用户研究融入智能产品开发,每一步的背后都有个大大的“人”。袁小伟分享的一个智能家电开发案例可以很好地诠释这三步。首先将研究对象确定为老年人,研究老年人对智能家电的需求。其次,明确老年人的需求,其重要的需求之一是维持健康,进而将思路延伸到不少老年人需要定时服药,药可能会存放在冰箱内。然后,得出设计方向??设计一台可以提醒老年人吃药的冰箱,满足老年人的特定需求。“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不是做完产品再想卖给谁,而是应该依据现有的技术和产品,针对某一需求来做,这样才能把产品做得有针对性,而不是讲了很多的技术、很多的产品,却没有人群与之对应。”他认为,只有从既定人群的需求出发,智能家电才能有的放矢,获得用户的认可。

  在袁小伟看来,技术只是实现智慧生活的途径之一,先进的技术不一定就能造就出好产品,以技术为导向不可取。“无论智能家电,还是智能家居,最终都是给人用的,如果人觉得这个产品不好用,不符合使用习惯和行为,那么产品就是失败的。”他强调,“技术的发展一定要以人性为前提,屏幕阅读技术出现后并非要把书本取消,很多人仍旧习惯阅读纸质的读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在智能家电开发过程中,要考虑人的因素。”


智能化的“度”

  “对于人来说,我们有时不需要太智能化的东西。”这是袁小伟做出的判断。在智能化呼声渐高的今天,这个判断听起来有些“倒行逆施”。

  “人类很多的活动自有其乐趣,如果被智能产品最大程度地剥夺,就不是个好产品。以厨房的智能化为例,高度的智能化可能会剥夺烹饪的自由和乐趣。再如方便面也是一种标准化的食品,现在已经成为垃圾食品。因为它让整个烹饪的过程变得索然无趣,剥夺了人们的烹饪成就感。整个过程太过标准化,太智能,太方便,也不一定就好。”袁小伟解释说,“智能化应该是有度的智能化,产品设计过程要做到兼顾,既营造智能的生活,又保有生活的乐趣。完全智能化,人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那么,智能化的“度”又该如何把握呢?袁小伟从一反一正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智能化要避免进入误区??随着技术的发展,盲目地把新的技术累积、叠加到产品上,然后再卖给用户,妄图以此取代用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

  与之相反,真正的智能化则是根据用户的需求,支撑和补充用户的生活方式。“第一步是界定目标人群,然后根据目标人群的整体需求,确定智能产品的度。”他举例说,“以自行车为例,在凭票供应的年代,几乎全都是‘28大横梁’,卖给男女老少。因为产品匮乏,人不得不服从产品。进入八九十年代,随着物质极大丰富,自行车市场开始细分,最早是区分男车和女车,然后出现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童车。近些年,自行车已经不仅是代步工具,还衍生为时尚运动,并与APP结合,变成了智能化的产品。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目标人群细分、需求变化和产品演变的轨迹。”

  家电行业同样已经进入到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时代。“家电产品针对的目标人群将变得更加细化。如今是一个冰箱大家都可以用,以后可能是不同的制冷盒子针对既定群体的不同需求。”袁小伟认为,多数中国家电企业目前采用的制造模式,是无法满足市场变化的需求,但是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个性化和定制化将成为趋势。


更自然的人机交互

  “对于智能产品,你将它看作产品,还是人?”袁小伟突然抛出的问题,令《电器》记者有些措手不及。

  “无论智能化水平达到何种程度,它永远是个产品,但可能是个拟人化的产品。”袁小伟解释说,“如今智能产品的拟人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与交互方式的发展方向有关。”据介绍,最早的人机互动是通过硬件来完成的,如旋钮、按键、鼠标、键盘,都是冷冰冰的物理构件,这时用户会觉得产品是机器,不是人。然后发展为图形用户界面,开始从视觉上带给用户不同的体验,更多的颜色、图形甚至动画,这种交互模式是更智能的方式。最新出现的则是自然用户界面,就是Natural User Interface,它借助人类自身的特征和能力,直接和机器进行互动,如声音、手势以及更深层次的眼动、脑动。“不难看出,拟人化的程度是不断升高的。这要求在设计人和产品互动的使用情景ContextofUse时,更多地从人的心理属性考虑。例如,声控电视的人机交互设计,要考虑人对电视机的认知。”

  “人是通过界面来控制智能产品的。界面设计的结果一定要简单使用、愉悦使用,即Easy to use,Joy to use。前者尤为重要。”谈起自己公司的业务,袁小伟表示,界面设计分为信息结构设计、交互设计、视觉设计三大块,可以从易学性、效率性、一致性、容错性和满意度五个角度进行测试衡量,这也是由ISO9241所规范的。

(0)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