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项“国际领先”的技术鉴定之后,格力大谋划曝光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摘要

  对现在的格力电器来说,一年之内开几场科技鉴定会,获得几个“国际领先”技术认定已成常态,但9月27日的这场科技鉴定会与众不同??格力不仅同日获得两项“国际领先”技术认定,更释放出格力企业理念升级的重要信号??以大数据分析为依托的新型技术驱动战略体系正在搭建。

  对现在的格力电器来说,一年之内开几场科技鉴定会,获得几个“国际领先”技术认定已成常态,但9月27日的这场科技鉴定会与众不同??格力不仅同日获得两项“国际领先”技术认定,更释放出格力企业理念升级的重要信号??以大数据分析为依托的新型技术驱动战略体系正在搭建。

 

两项极具针对性的“国际领先”技术

  2017年9月27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中国科学院院士何雅玲、空军工程设计局研究院罗继杰、合肥通用机电产品检测院院长李江、重庆大学教授胡致远、清华大学教授石文星等13名权威专家组成的项目科技成果评估小组,在珠海格力电器总部对“基于大小容积切换压缩机技术的高效家用多联机”和“面向多联机的CAN+通讯技术研究及应用”两项技术进行评估,一致同意这两个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基于大小容积切换压缩机技术的高效家用多联机”技术,是格力技术人员针对目前家用多联机低负荷运行时能效水平低、舒适性差的问题,研发出 “大小容积切换高效压缩机技术”和“可靠的容积切换技术”,并将这两项核心技术成功于应用家用多联机的综合技术成果。以16kw机型为例,该项技术实现了单开1P室内机最低输出为系统额定能力的5%时,能效高达3.55;最低输出为系统额定能力的10%时,输出能效高达4.25??相比传统变频多联机,这一新技术应用使得多联机低负荷状态能效水平提升了130%,且提升了舒适性。

  “面向多联机的CAN+通讯技术研究及应用”,是格力技术人员针对在楼宇、商场等场所应用的大型多联机组的传统控制方式中“集中控制响应速度慢、控制不成功概率高、通讯稳定性差、易受干扰、可扩展性差”的问题,通过全新通讯网络架构的设计、自动网组的实现、应用层协议的制定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创新地将汽车和工业领域的串行通信协议CAN应用在多联机上,取名为“CAN+”。经过鉴定,多联机的CAN+通讯技术是业内最快、最准的自动寻址技术??256台内机情况下只需6秒就可完成地址自动分配(常规需要十多分钟);CAN+通讯技术目前是业内最大容量的通讯网络,单套制冷系统最多可接入80台内机(常规多联机最多接入64台),总通讯距离最远可达2000米,用户选择的余地更大,通用开放的通讯协议,使得多联机能够自由灵活的接入新的设备(热水、地暖、新风及光伏空调等),无需对原有系统进行大的改动。

 

依托大数据,用技术解决消费痛点

  和以往的科技成果鉴定有所不同,此次格力获得的第17和第18个“国际领先”均极具市场针对性??分别解决了家用多联机和超大型多联机组在各自领域的最大消费痛点,重要的是,多联机正是目前中央空调市场发展最快的机种,而家用多联机和超大型多联机组又是其中发展最快的两类产品。

  新任格力电器副总裁谭建明表示,目前中国多联机的销售额已占中央空调总额的一半以上,而家用多联机销售额增速更超过40%,应用于大型楼宇的多联机也越来越多。“格力基于自身的大数据分析,找到了市场增长点以及增长点之中的消费痛点,针对这样的数据分析,格力开发出的新技术将快速地应用到新品当中,并收到市场最好的反馈。”

  格力相关技术人员举例说,根据大数据研究发现,我国家用多联机晚上使用的时间比白天多,且仅开1台室内机运行的时间占到了总运行时间的60%,仅运行1-2台室内机的时间占总运行时间的87%,换言之,绝大多数时候多联机均处于低负荷条件下运行。但传统多联机的总负荷设计并没将这一点考虑进去,导致单开1HP室内机运行时因压缩机最小输出值大,非常容易到温度点停机,多联机失去变频机所拥有的调节优势,不断开停机,致使房间温度波动大,压缩机效率低。

  清华大学教授石文星对《电器》记者表示,“基于大小容积切换压缩机技术的高效家用多联机”精准解决了传统多联机设计的低负荷运行问题,此外也由于这一技术的出现,多联机能效标准的修订工作将很有可能将低负荷工况的能效考虑进去,对整个行业的技术发展是革命性的。

  同样基于大数据分析,格力发现应用于大型楼宇的多联机组一次性控制存在可靠性差的问题,且机组越多控制故障率越高,这与大型多联机组越来越多的需求相悖。通信领域专家、重庆大学教授胡致远评价称:“我从未想过CAN协议会应用在空调领域,这需要很复杂的系统设计改动,但CAN协议的可靠性和响应速度极佳,一旦成功应用,将对空调行业的通信技术有质的飞跃,并且由于其出色的开放性,也为后续的智能通信网络搭建打下了基础。”

  据《电器》记者观察,格力此次科技鉴定会所释放的市场信号十分明显??发力家用多联机和大型多联机组,而此次会议释放出更重要的战略信号则是,超过万人的研发团队,今后的研发驱动方向将有精准的大数据分析作为支撑。

  在消费升级特征明显、市场痛点愈发重要的新发展时期,格力无论在家用还是商用产品上,技术驱动的战略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升级已是大势所趋。大数据分析的充分应用,只是格力研发战略升级的第一步。

(0)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