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世工业4.0:以人为核心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机器换人”已经成为近几年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趋势之一。在智能制造时代,人与机器的关系更是被推到风口浪尖。那么,在这个全新的制造时代,又该如何设定人在制造过程中的角色呢?2017年11月16~17日,《电器》杂志“寻找中国家电业智造先锋”采访组,带着这个问题来到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AE工厂和CC工厂寻找答案。
把人放在中心
在AE工厂的展厅内,《电器》记者看到了博世工业4.0七大特征的图示,而居于中心位置的是“以人为核心”。在随后两天的探访中,记者发现,博世工业4.0解决方案无不贯彻着“以人为核心”的理念。
无纸化是AE工厂和CC工厂都在推行的生产线改进项目。在这两家工厂中,纸质看板的数量正在锐减。据介绍,这一举措不仅可以节省资源消耗,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员工工作效率,将员工从大量的纸质看板中解放出来,以更快捷的方式调取需要的数据并做出决策。以前大家围着一堆纸质看板开会的模式,已经被显示器取代,越来越多的生产线开始用大屏显示器做晨会。
再以AE工厂采用RFID技术的固定资产盘点方法为例。在采用这一技术前,需要专人走到设备附近查看和核实;如今,车间的全部设备都配有可供辨识身份的标签,工作人员只需要推着装有射频识别天线的工具车绕车间一圈,车间内的资产信息就可更新至系统,并自动生成盘点报告。
工业4.0正在把人从重复性的繁杂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人可以将精力投入更有价值和创造性的事情上。正如博世底盘控制系统中国区副总裁Ralf Niklaus所言,工业4.0技术的支持,让人做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
同时,工业4.0也让人与机器的交互变得更加和谐。据博世中国工业4.0项目经理杜冰介绍,在德国洪堡工厂,生产线可以根据操作者的身高、国籍,自动调节高度,并进行语言切换,做到针对每个人的人机工程学。“工业4.0不是没有人,而是要考虑如何把人放入其中。博世工业4.0从不强调机器换人。”据她介绍,博世已经研发出全新的人机协作机器人,人不在周围的时候,机器人动作很快,但只要人接近,机器人就会自动降速。
适应新的角色
不可否认的是,当生产自动化水平大幅提升,一线操作工人的数量将随之减少,人在新的制造时代将扮演新的角色。据博世汽车电子精益生产及工业4.0部门经理陆彬介绍,AE工厂会为员工提供新的岗位,并提供相关技能培训,让他们实现岗位的转化,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
Ralf Niklaus认为,在工业4.0时代,作为设计者、操作人员和决策者,人将被视为制造业最重要的角色。在数字化系统的帮助下,员工不必再艰难地搜索数据、准备报告、进行沟通,而是更专注于确定正确的决策。CC工厂推广的LinDa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前,在面对客户的临时需求变动时,CC工厂的生产计划人员需要调取原材料库存信息、确认客户的优先级、制定新的排产计划、打印生产看板,还需要与多方进行沟通和协调。在采用LinDa系统后,生产计划人员只需要点开系统,相关的信息就可以显示出来,他只需要根据相关信息进行决策就可以。
此外,《电器》记者发现,博世高速运转的工业4.0工厂里,依旧保留着浓浓的“人情味”。在AE工厂,每条生产线线头的物料点都有一个以苏州标志性地点命名的站牌,以方便自动物料车识别,而这个站牌酷似德国公交站牌,彰显着独有的企业文化。CC工厂的生产线线头则挂着德国工厂赠送的硕大的巴伐利亚牛铃。当记者问及这个铃铛是否只是装饰时,CC工厂的工作人员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说:“当产线发生故障时,工人会拉响这个铃铛。”正是这些细节体现着博世工业4.0背后那个大写的“人”。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