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才是核心,信则有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8月28日,在笔者撰写这篇文章时,有两则消息“刷爆”了朋友圈。一条是滴滴顺风车全面下线的消息。另一条则是创刊整整20年的《北京晨报》在8月27日宣布,将出版至2018年12月31日即正式停刊。
一篇评论第二条消息的文章中说:“千万不要在汽车越来越多的时候,你还在执着地乘坐高贵的马车。”话是非常有道理,但我们也看到,在汽车越来越多的年代,以火箭般的速度一路高歌猛进的滴滴顺风车,也同样遭遇了滑铁卢。同时,我们还看到,很多优秀的平面媒体,在重新找准定位之后,又开始焕发勃勃生机。
背后的核心原因是什么?应该是文化的作用。
我们经常会问,一个企业的立身之本是什么?有的说是赢利,有的说是技术。但实际上,应该是文化。一个有着深厚企业文化积淀并坚定相信它的企业,才会走得更远。这里边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作为企业,你有没有企业文化。第二层含义是,是不是真的把这个企业文化作为价值观的一部分,或是奉为一种信仰。以火箭般速度发展起来的滴滴顺风车,很显然,它的企业文化建设速度远远落后于企业的发展速度。而在二十年间不断转型求更大发展的《北京晨报》的停刊,虽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汽车时代来临”的大势,但是,一些有文化积淀、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平面媒体在大势面前的异军突起,也证明了在某些领域,“马车”在“汽车时代”的不可替代性。
在被定义为传统制造业的家电业,我们经常能听到的一个词是“转型”。但在转型的过程中,真正能够达成自己转型目标的企业少之又少。分析这背后的原因,我们会发现,很多企业在转型时会学习对标企业,但最多只是邯郸学步,难以领会更难以相信对标企业全新的文化精髓。而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企业文化也渐渐被消磨,对企业的支撑作用渐渐势微。当新的企业文化还没有被树立,而旧的企业文化渐渐颓废,形成了企业文化真空期,这是一个企业最危险的时候。
这其中,最鲜明的例子就是,一些家电企业向互联网企业学习的过程。我们并不是妄自菲薄,认为互联网企业都是对的,我们都是错的,但是学习过程中难以学到文化精髓并相信它,才是学习效果不佳的真正原因。
应该说,越是在困难时期、在极具变化的时期,企业文化越像定海神针,是困难时期的定力,是变化中的不变。而且,信则有,不信则无。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