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温厚的土壤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摘要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天机”??任何一种精神的存在和发扬,都需要适合它生存的生态土壤,工匠精神也不例外。一位匠人的“历练成形”,除了需要个人的坚持、机缘的巧合,更需要适合其生存、成长的环境和氛围。他需要周围的人、企业的规范和理念对其的认可、肯定,更有培养和提升。也唯有如此,一个有“天分”成为工匠的人,才能守得住那份“匠心”。

  转眼间,《电器》杂志举办的“加西贝拉杯”寻找中国家电业的工匠精神大型主题活动已经持续了1个多月的时间。我们记者的足迹遍及上海、浙江、江苏和广东,一个又一个的匠人进入《电器》记者的视野,他们的故事和精神也感染着我们。

  在采访过程中,《电器》记者发现,所谓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人非常重要。首先这个人要对工匠精神认可,才有可能在做工匠过程中被“历练”成为匠人。在今天高速运转而浮躁的社会,能够守得住一份“匠心”,已是难能可贵。

  然而,随着采访的深入,《电器》记者越来越觉得,将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全部寄托于“某个人”,实在是肤浅的理解。

  得出这样的结论,源于最近一次在博西家电的采访。一位在博西家电IT部门默默坚守十几年的技术“大咖”在接受采访时,强调最多的一句话是,作为技术专家,之所以在家电企业IT这样的支持部门坚守了这么多年,是因为“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可。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天机”??任何一种精神的存在和发扬,都需要适合它生存的生态土壤,工匠精神也不例外。一位匠人的“历练成形”,除了需要个人的坚持、机缘的巧合,更需要适合其生存、成长的环境和氛围。他需要周围的人、企业的规范和理念对其的认可、肯定,更有培养和提升。也唯有如此,一个有“天分”成为工匠的人,才能守得住那份“匠心”。

  有了这样的理解,回过头来再看《电器》记者在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采访时,该公司有关负责人曾骄傲地对《电器》记者说:“加西贝拉就是不缺工匠!”这种“工匠扎堆儿”的现象,正是说明,这里有适合工匠生存和成长的土壤。

  我们开始相信,对于一个行业的发展,相对于一个个个体存在的“匠人”,培育适合匠人生存和成长的土壤更加重要。“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为每一位“匠人”的执着、坚持和专注喝彩,不是为了“个人崇拜”,而是为了能够在整个企业甚至整个行业形成“百花齐放”的氛围,工匠精神才能更好地、更有力地支撑整个行业的发展、转型、升级。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理解,“加西贝拉杯”寻找中国家电业的工匠精神大型主题活动的采访方向也会随之调整。我们的关注范围将会从以前的关注“匠人”本身扩展到一个团队甚至一个企业。我们要了解每一位匠人的事迹,更要了解他的成长经历。我们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有然”。一句话,我们要关注“匠人”生存的土壤。

  请继续关注我们的报道。

(0)

本文由 电器杂志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